[发明专利]一种城市主干道下地下快速路与轨交区间合建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26816.9 | 申请日: | 201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97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牛富生;朱汉华;陈孟冲;盛初根;姚志坤;周立平;王开太;韩乾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7/20;E02D5/4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54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主干道 地下 快速路 区间 合建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城市主干道下地下快速路与轨交区间合建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平整场地,沿待建区域两侧施工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且施工过程下放钢筋笼时,把测斜管绑扎在钢筋笼上,预埋至地下连续墙中,用于监测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
2)用三轴水泥搅拌桩进行地基加固,其中地下快速路隧道底板以上的淤泥质土进行弱加固,而隧道底板以下的淤泥质土进行强加固;
3)在待放坡开挖的轨交区间基坑底部施作减沉桩兼立柱桩,同时施作上部立柱;在轨交区间基坑两侧的地下快速路隧道底板下方施作减沉桩;
4)从场地顶部开始向下开挖土体至基坑第一道支撑的设计位置底部,浇筑冠梁和第一道砼支撑;继续向下开挖土体至第二道支撑的设计位置底部,然后设置第二道钢支撑并对其施加预应力;继续向下开挖土体至第三道支撑的设计位置底部,设置第三道钢支撑并对其施加预应力;继续向下开挖土体至地下快速路的基坑设计位置底部,设置第四道砼支撑并对其施加预应力;其中第一道支撑位于城市主干道路面位置,第二道支撑位于城市主干道路面和地下快速路框架的顶部之间,第三道支撑位于地下快速路框架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第四道支撑位于地下快速路框架的底部位置;且四道支撑均水平支顶于两侧的地下连续墙之间;
5)按设计坡率继续向下放坡开挖至轨交区间基坑底,然后在轨交区间基坑底浇筑素砼垫层,素砼垫层上施作防水措施;
6)在轨交区间基坑中,从下往上依次浇筑轨交区间结构底板和侧墙,侧墙施作防水措施,然后对侧墙两侧的基坑进行回填;再浇筑地下快速路隧道框架底板,框架底板施作防水措施;地下快速路隧道框架底板与轨交区间结构的侧墙浇筑成一体,同时作为轨交区间结构的顶板;
7)待地下快速路隧道框架底板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第四道砼支撑,然后从下往上浇筑隧道框架侧墙至第三道支撑底部;待隧道框架侧墙达到设计强度后在两侧侧墙之间加设一道横撑实现换撑;隧道框架侧墙施作防水措施;
8)待地下快速路隧道框架侧墙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第三道钢支撑,浇筑隧道框架顶板和剩余的侧墙;隧道框架结构顶板施作防水措施;
9)待地下快速路隧道框架顶板达到设计强度后,向上依次拆除第二道钢支撑、第一道砼支撑,最后拆除换撑;
10)割除格构柱,在隧道框架顶板上施作防水层,覆土回填,恢复城市主干道路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主干道下地下快速路与轨交区间合建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三轴水泥搅拌桩尺寸为850@600,其中弱加固区水泥掺量为7~9%;强加固区水泥掺量为15~20%。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主干道下地下快速路与轨交区间合建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三轴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参数如下:水灰比为1.2~2.0,钻机钻进搅拌速度为0.3~0.8m /min,提升搅拌速度在1.0~1.5 m /min,采用跳打方式施工。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主干道下地下快速路与轨交区间合建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冠梁尺寸为1000 mm×1000 mm,第一道砼支撑和第四道砼支撑尺寸为800 mm×900 mm。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主干道下地下快速路与轨交区间合建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第二道钢支撑和第三道钢支撑的管径Φ609 mm,壁厚t=16 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主干道下地下快速路与轨交区间合建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素砼垫层上施作防水措施具体为:素砼垫层上用外贴遇水膨胀橡胶条止水,遇水膨胀的橡胶条上部再用橡胶密封垫进行防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主干道下地下快速路与轨交区间合建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侧墙施作防水措施具体为:侧墙上用外贴遇水膨胀橡胶条止水,遇水膨胀的橡胶条旁侧再用橡胶密封垫进行防水;框架底板施作防水措施具体为:框架底板用防水卷材止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681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坑支护设计方法
- 下一篇:半重力坝式基坑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