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管道原位修复内衬软管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38083.0 | 申请日: | 201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4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群;曹井国;王建刚;姜亦增;张蓁;刘瑶;梁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水工业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16 | 分类号: | F16L55/16;B29C73/10;B29C65/10;B32B27/12;B32B27/02;B32B27/36;B32B27/40;B32B27/30;B32B27/32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杨慧玲 |
地址: | 300041 天津市和平区卫***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管 接缝处 基材 接缝 复合操作 内衬软管 原位修复 粘接密封 次热 内封 铺垫 规模化生产 密封操作 密封性能 对折 封口条 基材沿 延伸 合口 可用 生产 保证 | ||
本发明创造提供一种用于管道原位修复内衬软管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软管基材沿宽度方向对折,使接缝处相互对接,并将内封口条沿接缝延伸方向铺垫于软管基材的接缝处下方,为内合口密封操作做好准备;使做好准备的内封口条和软管基材进行第一次热复合操作,经自然冷却后相互粘接密封;使外封口条沿接缝延伸方向铺垫于软管基材的接缝处上方并进行第二次热复合操作,经自然冷却后相互粘接密封。本发明创造能够有效保证软管接缝抗拉强度,确保密封性能良好,可用于软管规模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道修复内衬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管道原位修复内衬软管的生产方法,同时还提供了用于道原位修复软管合口的设备。
背景技术
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市排水管渠长度总量达到54万km,且以每年6%的速率增长,由于管道的使用寿命通常为30-50年,我国铺设年代久远的管道相继达到服务年限。据统计,我国80年代以前铺设的城市排水管长度为2.2万km,并相继出现病害状况,如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这些病害情况致使排水管道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污水跑、冒、漏,阻断交通,雨水不能及时排走,严重时造成地面塌陷,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病害管道的修复,传统上采用开挖后重新埋管的方法,这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交通环境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非开挖法只需要在管井处施工,具有施工周期短,不影响交通的优点。其中,原位固化法适用范围广,施工便利,性能优异,而受到行业的青睐,该方法是利用水压或气压将浸有树脂的复合软管材料内衬到待修复的管道内壁上,通过加热或辐射的方法使树脂固化,在原有病害管道内部形成新的管道,恢复管道原有功能。近年来,随着技术成熟性和可靠性增加,我国管道非开挖技术发展迅速,软管初步实现了国产化。接缝是软管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决定了施工过程的成败。《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CJJ/T 210-2014)规定:多层软管各层的接缝应错开,接缝连接应牢固。理论上接缝处的抗拉强度应和主材一致,即不低于5MPa,接缝材料决定了软管的质量,人们迫切希望一种能够有效解决接缝难题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管道原位修复内衬软管的生产方法,同时提供了相关设备,能够有效保证软管抗拉强度和密封性能。
本发明创造首先提供了一种用于管道原位修复内衬软管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内封口条放置于平铺的软管基材中部,然后将软管基材沿宽度方向对折,使接缝处相互对接,并使内封口条沿接缝延伸方向铺垫于软管基材的接缝处下方,为内合口密封操作做好准备;
S2:使做好准备的内封口条和软管基材进行第一次热复合操作,经自然冷却后相互粘接密封;
S3:使外封口条沿接缝延伸方向铺垫于软管基材的接缝处上方并进行第二次热复合操作,经自然冷却后相互粘接密封。
其中,所述步骤S1中,在软管基材沿宽度方向对折时,需使软管基材的防渗层位于外表面,基层位于内表面。
其中,所述步骤S2中,第一次热复合操作过程为首先对铺垫有内封口条的软管基材进行热风作用,内封口条的可粘接功能层发生软化,然后在压力作用下使内封口条与软管基材的接缝处下方紧固压合。
其中,所述步骤S2中,第一次热复合操作的热风温度在290-350℃之间,压力在50-100kN/m2之间。
其中,所述步骤S3中,第二次热复合操作过程为对铺垫有外封口条的软管基材进行热风作用,外封口条的可粘接功能层发生软化,然后在压力作用下使外封口条与软管基材的接缝处上方紧固压合。
其中,所述步骤S3中,第二次热复合操作的热风温度在380-450℃之间,压力在50-100kN/m2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水工业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水工业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380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道在线堵漏工艺
- 下一篇:一种针对流体运输软管微创口修复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