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型绝缘浸渍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41723.3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76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姗姗;王晓梅;唐勇军;王亚飞;程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长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L67/06 | 分类号: | C08L67/06;C08G63/553;C08G63/78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黄君军 |
地址: | 43603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饱和聚酯树脂 浸渍树脂 自交联 绝缘 环保型 双环戊二烯 引发剂 阻聚剂 制备 二元酸 不饱和二元酸酐 刺激性气味 大分子树脂 产物酯化 二元酸酐 高温引发 交联固化 重量份数 二元醇 挥发份 自由基 半酯 双键 水解 缩合 自聚 三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保型绝缘浸渍树脂,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自交联不饱和聚酯树脂98.95~99.48份,引发剂0.5~1份,阻聚剂0.02~0.05份;所述自交联不饱和聚酯树脂采用双环戊二烯与不饱和二元酸酐水解后的产物酯化缩合得到双环戊二烯半酯,然后加入二元醇与二元酸和/或二元酸酐制得的,所述自交联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分子量≤1000。本发明的自交联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双键在末端,分子量≤1000,加入引发剂和阻聚剂后在自由基高温引发体系下会发生自聚,发生交联固化反应,生成网状三维大分子树脂;制得的绝缘浸渍树脂挥发份含量低,没有刺激性气味。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环保型绝缘浸渍树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绝缘浸渍树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型绝缘浸渍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绝缘浸渍树脂是绝缘材料的一种,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先后推出以苯乙烯、丙烯酸酯类为稀释剂的改性环氧和聚酯亚胺类等浸渍树脂。这些绝缘浸渍树脂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大中型电机行业VPI工艺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大中型电机绝缘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高压大电机和变频电机的快速发展,对绝缘材料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要求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等综合性能优良,同时要求对环境是绿色无污染的。
随着人们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又采用了乙烯基甲苯、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等高沸点活性稀释剂取代苯类活性稀释剂,大大改善了对环境的影响。乙烯基甲苯单体虽然沸点较高,挥发份较低,仍有难闻的气味,难以解决由交联单体挥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虽然无气味,挥发小,但粘度较大,相容性不好。纯环氧酸酐无溶剂型绝缘树脂为零挥发,对环境无污染,但是由于其易吸潮、需在高温浸渍等缺陷,也难以大量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在低毒环保无溶剂浸渍树脂上也提出了相关的制备方法,但制备的浸渍树脂并未完全解决挥发份含量偏高及气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环保型绝缘浸渍树脂及其制备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绝缘浸渍树脂挥发份含量偏高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环保型绝缘浸渍树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自交联不饱和聚酯树脂98.95~99.48份,引发剂0.5~1份,阻聚剂0.02~0.05份;所述自交联不饱和聚酯树脂采用双环戊二烯与不饱和二元酸酐水解后的产物酯化缩合得到双环戊二烯半酯,然后加入二元醇与二元酸和/或二元酸酐制得的,且所述自交联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分子量≤1000。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环保型绝缘浸渍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制备双环戊二烯半酯:不饱和二元酸酐在80~100℃下水解后,加入双环戊二烯在130~150℃条件下反应生成双环戊二烯半酯;
S2.制备自交联不饱和聚酯树脂:将步骤S1中生成的双环戊二烯半酯加热至170~180℃,在惰性气体保护加入过量二元醇,然后降温至150~160℃后加入二元酸和/或二元酸酐,再升温至160~190℃进行回流反应6~8h,最后在200~220℃下经过常压蒸馏2~3h、减压蒸馏1~2h,待反应体系的酸值≤5mg KOH/g时,降温至≤80℃,得到分子量≤1000的自交联不饱和聚酯树脂;
S3.制备环保型绝缘浸渍树脂:以重量份数计,称取步骤S2中的自交联不饱和聚酯树脂98.95~99.48份,引发剂0.5~1份,阻聚剂0.02~0.05份;将引发剂和阻聚剂加入到制备好的自交联不饱和聚酯树脂中,机械搅拌混合均匀,冷却后,即得环保型绝缘浸渍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长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未经湖北长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17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霉混合物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增韧低收缩团状模塑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