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极化多输入多输出合成孔径雷达(FP-MIMO-SAR)的极化校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41902.7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71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宇;许小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40 | 分类号: | G01S7/40;G01S13/9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成金玉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化 输入 输出 合成孔径雷达 fp mimo sar 校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极化多输入多输出合成孔径雷达(FP‑MIMO‑SAR)极化校准方法,该方法采用可旋转双天线有源极化校准器(RODAPARC)和标准金属圆柱体作为极化校准体,并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实现极化校准:首先利用RODAPARC双站极化散射矩阵(PSM)和有源极化校准器全极化(PARC‑FP)雷达极化校准模型,对FP‑MIMO‑SAR中N组收发通道、每通道4种极化组合进行有源极化校准,获得N组极化校准参数;然后利用标准金属圆柱定标体进行无源极化校准,对N组极化校准参数进行优化,实现雷达系统的辐射定标、串扰和通道不平衡校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极化多输入多输出合成孔径雷达(FP-MIMO-SAR)的极化校准方法。
背景技术
MIMO技术最早被应用在通信系统中,以克服多径效应,后引入到雷达领域,提出基于 MIMO技术的新体制雷达(参见文献[1]Bliss D W,Forsythe K W,Hero AO,et al.Environmental issues for MIMO capacity[J].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Processing,Vol.50,No. 9,pp:2128-2142,2002.)。为解决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面临的新需求,又将MIMO技术引入到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参见文献[2]Ender J H G.MIMO-SAR[C]//Proc.ofInt.Radar Symp. (IRS).Cologne,Germany:[s.n.]:pp:580-588,2007.),提出了MIMO-SAR。利用MIMO技术获得多个等效SAR通道,来突破传统单通道SAR系统的技术局限,通过一次照射便可对目标进行成像(参见文献[3]Y.Z.Liu,X.J.Xu,and G.Y.Xu.MIMOradar calibration and imagery for near-field target scattering diagnosis[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Vol.54,No.1,pp: 442-452,2018.)。
将全极化(FP)引入MIMO-SAR系统构成的FP-MIMO-SAR不仅可以对被测目标进行快速的高分辨率成像,还可以获得其极化散射矩阵。现有文献中几乎没有提及到 FP-MIMO-SAR系统。由于FP雷达系统至少具有4个收发通道(HH、HV、VH和VV),各通道间出现的耦合(串扰)以及各通道增益不稳定带来的幅相振荡(通道不平衡)现象都会使得系统接收到的极化信号产生畸变,因此研究FP雷达系统的极化校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19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