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的冷启动方法、装置、设备及其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42689.1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94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孟祥赞;大野洋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9/08 | 分类号: | F02D9/08;F02N19/04;F02N1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肖华 |
地址: | 200001 上海市黄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冷启动 方法 装置 设备 及其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领域,公开了一种机动车的冷启动方法、装置、设备及其存储介质。本发明中的机动车的冷启动方法包括:如果确定机动车将进行冷启动,则对机动车内燃机中的至少一个气缸重复执行如下操作直到满足预定条件:通过控制气缸的进气阀和排气阀以及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使气缸的活塞对气缸中的气体进行压缩,以升高气体的温度,如果活塞在上行过程中到达距离上止点第一预定距离处,则使得进气阀处于打开状态,以使温度被升高的气体通过进气阀进入进气道中;控制内燃机进行喷油点火操作。本发明可通过对冷却系统和进排气系统的控制,实现对燃烧系统零部件的加热,从而有效促进燃油的蒸发,降低冷启动过程中碳氢的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动车的冷启动方法、装置、设备及其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排放法规日益严苛的背景下,机动车生产厂商将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来降低内燃机有害排放物的排放。其中,对冷启动碳氢排放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目标,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
在现有内燃机控制技术中,一般通过不断采用雾化特性更好的喷油器(多为更多油孔的喷油器)提高喷雾质量来减少低温冷启动碳氢排放,以应对更加严苛的排放法规。
或者通过增加额外加热装置,对空气或催化器进行加热的方式来降低碳氢排放。例如,在进气歧管上连接装有电热圈的旁路支管,同时在进气歧管上还装有含加温管的气化罐,通过旁路支管的电热圈和气化罐的加温管对进气进行加热,提高进气温度,促进燃油雾化。这一方法需要额外增加加热装置,这些装置增加了内燃机的体积与重量,电热圈也需要消耗大量电能进行加热,在机动车用内燃机中可行性差。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内燃机内壁增加加热层,加热层内具有加热丝,通过加热丝将电瓶电能转化为热能,在冷启动时对内燃机内壁进行加热,从而改善冷启动性能及排放。但这一方法一方面消耗大量电能,另一方面加热丝形成的电磁场会对内燃机控制电路产生干扰,降低处于往复摩擦工作状态的缸壁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内燃机外部加装具有燃气泵和空气泵的燃气加热器来对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进行加热,从而改善冷启动性能及排放。但这一方法一方面增加了多个额外零部件,增加了内燃机的体积与重量,另一方面对于以燃油为唯一燃料的内燃机还需要增加燃气储存、传输和控制系统,在空间局限的机动车用内燃机中可行性差。
可见,现有内燃机冷启动改善方法需要加装大量外部零部件,或增加内燃机的体积与重量,或额外消耗电能或燃气,或降低内燃机使用寿命与可靠性。因此,需要在尽量控制内燃机体积和重量并保证内燃机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少引入外部零部件来改善内燃机冷启动喷雾质量,提供更高质量的可燃混合气,进而有效降低碳氢等有害排放物的排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的冷启动方法、装置、设备及其存储介质,可通过对冷却系统和进排气系统的控制,实现对燃烧系统零部件的加热,有效降低冷启动过程中碳氢的排放。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机动车的冷启动方法,该方法包括:
如果确定机动车将进行冷启动,则对机动车内燃机中的至少一个气缸重复执行如下操作直到满足预定条件:
通过控制气缸的进气阀和排气阀以及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使气缸的活塞对气缸中的气体进行压缩,以升高气体的温度,
如果活塞在上行过程中到达距离上止点第一预定距离处,则使得进气阀处于打开状态,以使温度被升高的气体通过进气阀进入进气道中;
控制内燃机进行喷油点火操作。
在一示范例中,控制气缸的进气阀和排气阀以及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包括:
关闭冷却系统中冷却液的循环;并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日立汽车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26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