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核燃料组件导向管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43637.6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8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朱发文;茹俊;陈平;肖忠;李庆;王坤;雷涛;焦拥军;李云;张林;张坤;蒲曾坪;高士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21C7/20 | 分类号: | G21C7/20;G21C7/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宋辉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向管 外管 内管 核燃料组件 下端端面 下端面 端塞 齐平 胀接 定位配合 缓冲效果 抗震性能 密封外管 内圆周壁 燃料组件 双层设计 下端开口 整个燃料 传统的 开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燃料组件导向管,包括两端均开放的外管、以及用于密封外管下端开口的端塞,在所述外管的内圆周壁固定有至少一个内管,且所述外管下端端面与内管的下端端面齐平。针对现有技术中导向管的结构复杂、胀接后定位配合难度高,并且导向管的胀接部分容易失效,进而导致整个燃料组件的骨架失效,对此,申请人摒弃传统的导向管设计方式,采用外管与内管双层设计,且将所述内管的下端面与外管的下端面齐平后与端塞连接,以满足燃料组件要求的缓冲效果,确保导向管具备足够的刚度,进而提高其抗震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燃料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燃料组件导向管。
背景技术
核燃料组件由若干燃料棒、导向管部件、定位格架及上下管座等构成。导向管部件是燃料组件骨架的承重部分,其基本功能如下:为燃料组件结构提供连续性;为燃料相关组件提供插入通道;为反应堆紧急停堆时控制棒下落提供水力缓冲;为燃料相关组件棒提供冷却剂流量。
目前,压水堆燃料组件典型导向管结构主要有AFA3G导向管和AP1000导向管)。AFA3G导向管为MonoblocTM导向管,采用了缓冲段壁厚加大的设计,导向管外径保持不变,上部内径较大,下部缓冲段内径较小。MonoblocTM导向管结构简单,但导向管轧制工艺难度较大,国内目前尚未掌握此工艺;AP1000导向管为管中管结构,缓冲管置于导向管的下端,两者通过各自的端塞相配合,但是AP1000导向管虽然避开了AFA3G导向管难度较大的轧制工艺,但增加了缓冲管及端塞,结构较复杂,定位配合难度较大。另外,AP1000导向管需要先与底部格架套管胀接,然后插入内部缓冲管进行胀接形成导向管部件,存在因导向管部件胀接失效导致整个燃料组件骨架失效的风险,胀接工艺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燃料组件导向管,降低导向管制造工艺要求的同时,提高导向管的抗震裕度。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核燃料组件导向管,包括两端均开放的外管、以及用于密封外管下端开口的端塞,在所述外管的内圆周壁固定有至少一个内管,且所述外管下端端面与内管的下端端面齐平。针对现有技术中导向管的结构复杂、胀接后定位配合难度高,并且导向管的胀接部分容易失效,进而导致整个燃料组件的骨架失效,对此,申请人摒弃传统的导向管设计方式,采用外管与内管双层设计,且将所述内管的下端面与外管的下端面齐平后与端塞连接,以满足燃料组件要求的缓冲效果,确保导向管具备足够的刚度,进而提高其抗震性能;进一步地,在设计基准事故下(即冷却剂失水事故LOCA和安全停堆地震SSE的联合作用下),导向管的应力必须满足设计限值,即一次薄膜加弯曲应力限值为231MPa(1.5倍设计应力强度),而现有技术中(专利CN 102750992A)公开了一种用于核燃料组件的复合导向管,由导向管、内套管和导向管端塞构成,内套管胀接在导向管的下部,内套管与导向管端塞间留有一定的间距,该复合导向管结构简单,节省结构材料,且目前反应堆堆型设计需要考虑一定的包络性,核电站的极限安全地震动采用了地面加速度0.3g作为输入,因此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燃料组件导向管的设计需要满足0.3g地震的要求,但是现有公开的导向管中其导向管端塞上方为悬空段,导致导向管下部的刚度与AFA3G导向管相比有所降低,在设计基准事故下(0.3g地震加速度),其最大承载处的一次薄膜加弯曲应力最大值达到291MPa,超过了应力限值231MPa,不能满足0.3g的抗震要求;而本发明采用内管与外管的配合方式,同时保证内管的下端面与外管的下端面齐平,使得导向管下端的整体壁厚增加,进而增加了承载面积,在相同的载荷下导向管所承受的应力值减小,即提高了导向管的抗震裕度,且导向管受到的最大应力降低了23%,其最大承载处的一次薄膜加弯曲应力最大值为224MPa,小于应力限值231MPa,满足0.3g的抗震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36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