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湖淤泥原位修护净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44749.3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068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石;李秋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欧生态环保研究(广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02;C02F11/121 |
代理公司: | 成都君合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8 | 代理人: | 张鸣洁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淤泥 原位 修护 净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湖淤泥原位修护净化方法,通过气举提升的方法将河或湖底淤泥提升至位于河或湖面上的船体,在提升过程中对淤泥进行曝气,氧化淤泥中的污染物质,并通过船体上设置的淤泥净化室对河或湖底淤泥进行微生物降解净化,并将经过降解净化的河或湖底淤泥排放至河或湖底。本发明采用气举提升的方式将河底淤泥提升至船体上并对淤泥进行微生物净化处理,再原地回流至河湖底部;该发明采用原位修复,无需堆场,且对软弱底泥高度敏感,可避免深挖造成的超挖、浮泥上浮、避免淤泥扩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湖淤泥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湖淤泥原位修护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广泛开展,河湖疏浚工程产生了大量的疏浚泥,现有疏浚泥处理方法落后,长期以来大量使用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目前绝大部分疏浚淤泥是废弃于陆地抛填区或低洼地区,有些占用原来的鱼塘或耕田,形成的土地由于强度极低而很难进行开发利用,高含水率的疏浚土透水性差又导致在自重作用下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固结,占地时间长,土地复耕受到严重制约,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
同时由于底泥中富含有机物、重金属,经过疏挖搅拌后大量释放,造成尾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营养盐或重金属。这些污染物质回流进入河流、湖泊会产生对周围水体的污染。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疏浚淤泥处理技术存在土地占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探索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态型疏浚泥处理技术非常符合发展方向。据有关专家预测疏浚泥的处置占地问题将会成为我国河流、湖泊治理工程发展的制约性问题。
国外在疏浚泥处理方面的技术方法难以适应我国现状,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探索新的处理处置技术。国外对疏浚泥的处理主要以抛泥处置、吹填造地、机械脱水及固化处理方法,但是抛泥处理生征地费用十分昂贵,而且在许多地方还难以找到足够的贮泥场存放这些淤泥,已经影响到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吹填造地要花大气进行地基处理,常造价昂贵,而且存在着施工周期长,施工机械难以进入的缺点。机械脱水可以使用各种型号的压滤机进行处理,淤泥脱水后成为泥饼,方便了淤泥的运输。但是由于疏浚工程产生的量巨大,普通脱水设备的价格较高,而且脱水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大型疏浚工程要求。因此,这就需要提供能对淤泥进行原位修复净化的专用技术及设备,对淤泥进行原位修复,削减污染物后重新输送回河湖底部。纵观国外疏浚泥的处理方法,主要问题是造价昂贵,工程投资高,并不适合我国能源价格高和机械设备较贵、人力成本低的基本国情。因此,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疏浚泥原位修复净化处理方法及设备是解决我国当前疏浚泥问题的出发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河湖淤泥原位修护净化方法,采用气举提升的方式将河底淤泥提升至船体上并对淤泥进行微生物净化处理,再原地回流至河湖底部;该发明采用原位修复,无需堆场,且对软弱底泥高度敏感,可避免深挖造成的超挖、浮泥上浮、避免淤泥扩散。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所述一种河湖淤泥原位修护净化方法,采用设置在船体上的气举提升装置,通过气举提升的方法将河或湖底淤泥提升至位于河或湖面上的船体,在提升过程中对淤泥进行曝气,氧化淤泥中的污染物质,并通过船体上设置的淤泥净化室对河或湖底淤泥进行微生物降解净化,并将经过降解净化的河或湖底淤泥排放至河或湖底。
所述河湖淤泥原位修护净化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A:淤泥提升:通过设置在船体上且延伸至河或湖底污泥中的气举提升装置将污泥提升至船体上;在提升过程中对淤泥进行曝气,氧化淤泥中的污染物质,使淤泥中的易挥发物质随着气流带出,曝气后淤泥进入淤泥净化室;
B:淤泥净化:淤泥净化室内接种微生物接种,通过接种的微生物降解净化淤泥,得到净化淤泥;
C:净化淤泥回排:将步骤B得到的净化淤泥通过下行管排回河或湖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欧生态环保研究(广州)有限公司,未经华欧生态环保研究(广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47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