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体透视复合检查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45507.6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6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强;李元景;吴万龙;丁富华;桑斌;阮明;蔡斌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3/04 | 分类号: | G01N23/04;H01J35/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孙纪泉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查系统 探测器 透视 准直 复合 彼此独立 准直器 透射 感测 双缝 双扇 扫描 穿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体透视复合检查系统,所述人体透视复合检查系统包括:单只双扇束X射线源,其构造成产生两个彼此独立的X射线扇形束;以及双缝准直器,其包括两个准直缝,分别用于对所述两个X射线扇形束进行准直。经过准直的两个X射线扇形束分时或同时对被检人进行透视扫描。所述人体透视复合检查系统还包括探测器,用以感测透射穿过被检人的X射线。所述探测器包括局部探测器和全身探测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人体透视复合检查系统,更具体地涉及采用X射线透射成像技术的人体透视复合检查系统。
背景技术
X射线透视成像技术穿透性好,空间分辨率高,根据X射线穿过不同物质后衰减程度的不同,对被检目标反应灵敏,成像清晰,辩识效果好,在行李物品等安全检查领域中应用广泛。
近年来,恐怖和犯罪行为的花样不断翻新,引起全球安全形势的日益恶化。于是,X射线透视成像技术也被引入到人体安全检查领域,用于对特殊场所的可疑人员进行非接触式全身透视抽查。人体透视检查系统可以全面有效地查验出被检人体内、体表或者衣物内的枪支、炸弹、毒品和首饰等嫌疑物品,适用于监狱、缉毒、边防、海关、机场、公安和矿场等场合的特检。
现有的人体透视检查系统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如图8所示。这种人体透视检查系统主要包括相对固定的X射线源1、准直器1a、探测器3、以及供被检人5站立的传动机构6。
为了降低对X射线扇形束的张角的要求,通常将X射线源1布置在距离探测器3有一定横向距离的底部。由X射线源1发射的X射线扇形束在水平方向上直射被检人5的脚底,并且向上沿X射线出射方向形成对人体仰视的角度。
为了降低设备的高度,探测器3总体上呈Γ形,上部横向部分用于被检人5的头部的检查。另外,为了降低漏检率,针对被检人5的腹部和隐私部位等更易藏匿违禁品的部位,又增加一套辅助X射线源2、辅助准直器2a和辅助探测器4。X射线源2距离被检人5更近一些,并且X射线的张角更小,透射方向也更为平直,因而可以对特定部位实现更清晰的局部检查。被检人5随着传动机构6做平移运动,以便逐列地完成被检人5的全身或者局部的透视扫描与成像。
上述现有的人体透视检查系统存在如下缺点:
这种人体透视检查系统将两套X射线源布置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辅以对应的准直器和探测器,从而可以进行人体全身透射扫描,也可以进行人体局部透射扫描。这样固然可以降低漏检率,却也存在部件分散、自身体积和重量较大等不足,并且还会带来整机设备制作复杂、辐射防护难度加大、成本提高和占地增加等问题。
此外,现有的人体透视检查系统通常将一个X射线源布置在设备的底部,该X射线源平视被检人的脚底,仰视被检人的头顶。结果,在X射线源靶点到探测器的垂直距离相同的条件下,与X射线源居中地布置的方式相比,虽然对X射线束张角的要求变小,但X射线束对人体的入射角和需要穿透的人体的厚度增大,导致透视成像的空间分辨率降低。另外,很难发现在被检人的脚部处以特殊角度摆放的违禁品。
发明内容
【技术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以及后文中提及的其它技术问题而做出了本发明。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人体透视复合检查系统,所述人体透视复合检查系统包括:单只双扇束X射线源,所述单只双扇束X射线源构造成产生两个彼此独立的X射线扇形束;以及双缝准直器,所述双缝准直器包括两个准直缝,分别用于对所述两个X射线扇形束进行准直,其中,经过准直的两个X射线扇形束分时或同时对被检人进行透视扫描。
可选地,所述两个X射线扇形束中的一个X射线扇形束适于覆盖被检人的全身,另一个X射线扇形束适于覆盖被检人的局部。
可选地,所述两个X射线扇形束都适于覆盖被检人的全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55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