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陶瓷坩埚热浸镀锌用高导热含Ca和Mg锌合金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51354.6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85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杨长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宇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18/00 | 分类号: | C22C18/00;C22C1/02;C23C2/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340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浸镀锌 陶瓷坩埚 高导热 锌合金 合金 非正常消耗 重量百分比 生产工艺 节约 | ||
本发明公开了陶瓷坩埚热浸镀锌用高导热含Ca和Mg锌合金及其加工工艺。按照重量百分比,该合金的成分为:Ca:0.2‑0.5wt.%,Sn:1.0‑1.2wt.%,Mg:1.0‑3.0wt.%,Ge:0.2‑1.2wt.%,Cu:0.2‑0.4wt.%,Mo:0.1‑0.2wt.%,Ni:1.2‑1.4wt.%,W:1.0‑5.0wt.%,余量为锌。该热浸镀锌用合金适合于热浸镀锌中陶瓷坩埚生产工艺,所得产品具有降低锌的非正常消耗,节约成本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锌合金。
背景技术
钢铁拥有良好的强度、成型性、生产经济性及可回收性等优点,在工业的建设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钢铁容易与环境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或盐类。钢铁的腐蚀降低了钢铁的使用寿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人们采取了各种防护技术来提高钢铁的防腐性能。
由于锌的标准电极电位负于铁,因此在水和潮湿的空气中镀锌层具有牺牲阳极保护钢基的作用,从而可以大大的延长钢材的使用寿命。在工业上常用的镀锌层有热浸镀锌、电镀锌、机械镀锌和热喷涂(镀)锌等,其中热镀锌约占镀锌总量的95%,热镀锌用锌量在世界范围内占锌产量的40%,在中国约占锌产量的30%左右。
热浸镀锌是延缓钢铁材料环境腐蚀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是将表面经清洗、活化后的钢铁制品浸于熔融的锌液中,通过铁锌之间的反应和扩散,在钢铁制品表面镀覆附着性良好的锌合金镀层。与其它金属防护方法相比,热浸镀锌工艺在镀层的物理屏障与电化学保护相结合的保护特性上,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上、镀层的致密性、耐久性、免维护性和经济性及其对制品形状与尺寸的适应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热浸镀锌产品主要有钢板、钢带、钢丝、钢管等,其中热浸镀锌钢板所占比例最大。长期以来,热浸镀锌工艺因其低廉的施镀成本,优良的保护特性和漂亮的外观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家电、化工、机械、石油、冶金、轻工、交通、电力、航空和海洋工程等领域。
目前,热镀锌工业中常见的两种热镀锌加热方式:(1)铁锅的外侧加热。这种加热方式锌锅的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升温快、维修方便。但是铁锅锌液腐蚀严重,使用寿命极短。(2)陶瓷锌锅的上加热。陶瓷锌锅不与锌液反应,不会生成锌渣,但由于这种材料的导热性差,不能像铁锅那样采用热传导方式外侧加热,因此陶瓷锅的加热方式以上加热为主。
当采用陶瓷坩埚的上加热方式时,锌的非正常消耗尤其严重。在采用上加热时,被加热锌表面在空气中液面温度较高,由于锌液表面和空气直接接触造成锌液表面的挥发和氧化加剧。锌的非正常挥发明显增加了锌耗的非正常值,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此外,由于覆盖在液锌表面的氧化锌的导热系数低,相当于在上加热过程中引入了一个隔热层,使得热量的从上往下传递更加困难。因而不可避免的导致能耗非正常的增加。热浸镀锌行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不停地清除锌液表面产生的氧化锌,并使得新鲜的锌液表面裸露在加热设备下方。而新鲜锌液表面更容易发生氧化,产生更多锌灰,造成了纯锌的大量浪费。据估计,全世界锌产量的40%用于热浸镀锌。由于热浸镀锌加热方式的局限,约40-50%的锌非正常消耗掉。由此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在360-450度大气条件下使用的陶瓷坩埚热浸镀锌用高导热含Ca和Mg锌合金。该合金在此温度区间对钢进行热浸镀锌时,所得镀锌层具有降低锌的非正常消耗,节约成本的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宇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宇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13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