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柔性直流配电网单极故障选线与区段定位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56374.2 | 申请日: | 201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3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邹贵彬;曾钰;孙辰军;魏秀燕;何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董雪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选线 电流突变量 单极故障 故障馈线 馈线 判据 定位方法及系统 配电网 负极电流 特征频段 时频 直流配电线路 电流信号 故障位置 过渡电阻 滤波处理 提取数据 线路参数 因素影响 暂态能量 直流配电 左右两侧 段识别 突变量 极线 灵敏 采集 | ||
1.柔性直流配电网单极故障选线与区段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采集直流配电线路各区段电流,对采集到的电流数据进行滤波处理;
分别提取故障前后设定时间段内的电流突变量信号,对所述电流突变量信号进行S变换,得到电流突变量信号的复时频S矩阵;
根据线路参数计算电流突变量的特征频率段;由于电流突变量是一种连续频谱信号,信号的低频部分易受负荷电流的影响,高频部分又极易因幅频特性达到谐振峰值而受到线路衰减,因此,为了提高识别方法的灵敏性,需要明确电流突变量的特征频率段;
根据复时频S矩阵,计算电流突变量信号的S变换特征频段STCFB及S变换特征频段STCFB内S变换能量;
根据S变换特征频段STCFB和Pearson相关系数建立直流配电网的故障馈线识别判据,识别出故障馈线;
对于识别出的故障馈线,比较正、负极电流突变量S变换特征频段STCFB的暂态能量和,进行故障极的判断;
根据S变换特征频段STCFB和Pearson相关系数识别故障馈线的故障区段,以完成区段定位;
所述计算电流突变量的S变换特征频段STCFB,具体为:
其中,将电流突变量信号的复时频S矩阵记为Sa[p,q],q为列向量,表示信号在某一时刻q的幅频特性;p为行向量,表示信号在某一频率p下时域特性;fmax、fmin分别取为特征频段上下限频率值;S[p,q]为特定时刻q输入信号在特定频率p下的S变换元素值;通过计算各个时刻的S[q]即可绘制出S变换特征频段STCFB波形;S[q]是一个数列,表示第q个采样点所对应的S变换特征频段STCFB;
所述计算电流突变量信号的特征频段内S变换能量,具体为:
定义输入信号在特定时刻q在特定频率p下的S变换元素值为S[p,q],其暂态能量为:
E(p,q)=abs(S[p,q])
基于采样值原理,对S变换特征频段STCFB内所有采样点的暂态能量求和,得到信号在S变换特征频段STCFB下S变换暂态能量和W:
fmax、fmin分别取为特征频段上下限频率值,N代表数据窗内采样点的总数;
Pearson相关系数具体为:
其中,S1(q),S2(q)分别为馈线正负极线电流突变量信号的S变换特征频段STCFB;
所述根据S变换特征频段STCFB和Pearson相关系数建立直流配电网的故障馈线识别判据,具体为:
假设描述馈线正负极线电流突变量相似程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ρfi,i=1,2,3,4,则构造故障馈线选择判据如下:
当满足:ρfi<kf时,此馈线为故障馈线;
反之,若:ρfi>kf,则为非故障馈线;
其中,kf为整定值;
所述比较正、负极电流突变量特征频率段的暂态能量和,进行故障极的判断,具体为:
计算正、负极线路的暂态能量和,分别记为Wpi和Wni;定义馈线首端测得的Wpi和Wni的比值为λi;
当λi>1+kWH时,判定馈线正极发生故障;
当λi<1-kWL时,判定馈线负极发生故障;
其中,kWL、kWH分别表示可靠系数;
所述根据S变换特征频段STCFB和Pearson相关系数识别故障馈线的故障区段,具体为:
定义ρl为表征馈线段左右两侧S变换特征频段STCFB的Pearson相关系数;
当区段内故障时:ρl>kl;
当区段外故障时:ρl<kl;
其中,kl为设定门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山东大学;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637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