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金针菇菌渣制备机制木炭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56456.7 | 申请日: | 201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765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县伊迈炭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5/44 | 分类号: | C10L5/44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钱卫佳 |
地址: | 2382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金针菇 制备 机制 木炭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金针菇菌渣制备机制木炭的方法,涉及机制木炭制备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栽培金针菇成熟后剩余的菌渣溶于酸液中在45‑55℃下进行超声搅拌,超声搅拌处理后用去离子水清洗至溶液成中性,再溶于8‑10%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中进行超声搅拌,搅拌后再用去离子水清洗至溶液成中性;(2)将酸液处理后的金针菇菌渣和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混合均匀进行反应;(3)将上述反应后的产物送入炭化炉进行炭化处理,制得机制木炭;将金针菇菌渣变废为宝,不仅实现了对资源的重复再利用,而且制备的机制木炭产品收率高、固定碳含量高、发热量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制木炭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金针菇菌渣制备机制木炭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机制木炭(machine-made charcoal),又名机制炭,薪棒、人造炭、再生炭、无烟清洁炭,棒炭原料来源广泛,稻壳、花生壳、棉壳、玉米芯、玉米杆、高粱杆等皆可用作原料生产棒炭,以锯末、刨花、竹屑为最佳。由于机制木炭无烟以及无味和无毒,已经被广泛用于家庭取暖,烧烤食品;在工业领域,可作为工业原料,深加工成活性炭等。因机制木炭密度大,热值高,无烟、无味、无污染、不爆炸、易燃,是国际上公认的绿色环保产品。
制备机制木炭的方法是以木屑(锯末)等为原料,经烘干炉烘干成干湿度适当的标准原材料,冷却后进入成型机(制棒机),再经高温,高压塑化后制成薪棒(半成品),然后再经炭化炉炭化而成。
食用菌由于其含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能量、富含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进入80年代后,我国的食用菌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食用菌超级大国。随着食用菌的发展,食用菌的菌渣即栽培食用菌后的废料也越来越多,我国每年产生的菌渣有数百万吨,由于大多数栽培人员对菌渣的营养价值不太了解,食用菌的菌渣往往被随地丢弃或燃烧,菌渣中尚含有大量的菌丝体,仍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霉菌和害虫极易在其中繁衍增殖,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霉菌和害虫的生长,势必会增加空气中霉菌孢子和害虫的数量,造成空气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金针菇菌渣制备机制木炭的方法,将金针菇菌渣变废为宝,不仅实现了对资源的重复再利用,而且制备的机制木炭产品收率高、固定碳含量高、发热量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利用金针菇菌渣制备机制木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栽培金针菇成熟后剩余的菌渣溶于酸液中在45-55℃下进行超声搅拌,超声搅拌处理后用去离子水清洗至溶液成中性,再溶于8-10%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中进行超声搅拌,搅拌后再用去离子水清洗至溶液成中性,两次超声波频率均为40KHz,搅拌转速均为100r/min;
(2)将上述处理后的金针菇菌渣和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混合均匀在32-34℃下进行反应;
(3)将上述反应后的产物送入炭化炉进行炭化处理,制得机制木炭。
优选的,步骤(1)所述酸液选自盐酸、硫酸、硝酸或者亚硫酸中的一种,所述酸液的质量浓度为10-16%。
优选的,步骤(2)所述蛋白酶选自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苏氨酸蛋白酶中的至少一种,淀粉酶选用γ-淀粉酶。
优选的,步骤(3)所述炭化处理的具体方法为:将反应产物送入炭化炉后,首先以3℃/min的速率升温到150-200℃,保温30min,再以5℃/min的速率升温到300-400℃,保温60min,最后以8℃/min的速率升温到800-900℃,保温3h,取出后立即放入12%浓度的常温醋酸溶液中骤冷,冷却后离心,取沉淀物清洗,制得机制木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县伊迈炭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和县伊迈炭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64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