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活化污泥接种菌群的微生物污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57286.4 | 申请日: | 201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71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金涛;李刚;胡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涛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诺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9 | 代理人: | 熊军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活化 污泥 接种 微生物 污水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活化污泥接种菌群的微生物污水处理方法,包括制备吸附剂、制备微生物养料、制备载体、污水预处理、微生物固定、污水处理,本发明的污水处理方法中微生物的活性高,适应性好,降解能力强,生化降解速度快,处理效率高,处理后的水质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活化污泥接种菌群的微生物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工业废水,是工业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生活污水是人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主要是粪便和洗涤污水。城市每人每日排出的生活污水量为150-400L,其量与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钠、钾、钙、镁等。总的特点是含氮、含硫和含磷高,后期处理比较困难。人们应该保护水资源,中国国情比较特殊,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平衡。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水资源的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污水处理行业成为新兴产业,目前与自来水生产、供水、排水、中水回用行业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氨氮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环境的一种重要污染物质,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受污染水域中,氨氮都是主要的污染物之一。水体富营养化已经危害农业、渔业、旅游业等诸多行业,也对饮水卫生和食品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水体污染特别是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工业污水中常含有高浓度氨氮,是污水中氨氮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如何去除工业污水中的氨氮成了当今工业污水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现有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生化法和焚烧法,生化往往都采用简单的过滤方式,这种方式设备结构简单,但是过滤效果不明显;也有采用高端的反渗透技术,但是需要施加压力,导致设备结构复杂,实用性不强;焚烧法容易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并且在污水构建物中,也是非常难去处理这其中的污水成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采用活化污泥接种菌群的微生物污水处理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用活化污泥接种菌群的微生物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吸附剂:
取3-4重量份的聚乙二醇400,加入到其重量13-20倍的去离子水中,在50-60℃下保温搅拌4-10分钟,加入1-2重量份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搅拌至常温,为致孔剂溶液;
取40-50重量份的正硅酸乙酯,加入到其重量20-30倍的去离子水中,搅拌条件下滴加浓度为10-12%的氨水,调节pH为11-12,加入上述致孔剂溶液,搅拌反应4-5小时,得溶胶水溶液;
取30-36重量份的碳粉,加入到其重量10-15倍的异丙醇中,搅拌均匀,加入3-4重量份的三羟甲基丙烷,在75-80℃下超声10-15分钟,加入到上述溶胶水溶液中,搅拌反应1-2小时,过滤,将沉淀水洗,真空90-95℃下干燥1-2小时,冷却至常温,即得所述吸附剂;
(2)制备微生物养料:
将2-3重量份的土豆、0.1-0.2重量份的糖渣、0.3-0.4重量份的豆渣混合,加水煮沸,保持沸腾25-30分钟,过滤,将沉淀搅碎成泥;
取1-2重量份的秸秆,加入到浓度为1-1.3%的亚硫酸钠溶液中浸泡2-3小时,出料水洗,干燥后磨成细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涛,未经金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72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