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沿河地段道路下穿既有铁路时地下水路堑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60013.5 | 申请日: | 2018-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71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王飞;范俊怀;张旭;张水清;李洪岗;张翔;欧成章;李际胜;牛凤鸣;孟庆文;李云鹏;周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8 | 分类号: | E02D19/18;E02D5/36;E02D5/46;E02D3/12;E02D3/10;E02D29/02;E02D19/06;E02D19/08;E02D19/10;E01C21/00;E01C3/04;E02D3/00;E02D5/18;E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自贸***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路堑 地下水 既有铁路 土体 下穿 开挖 施工 地下排水系统 复合地基处理 搅拌水泥砂浆 河道 高压旋喷桩 水泥搅拌桩 水下混凝土 路基边坡 路面弯沉 路堑开挖 旋挖钻机 止水帷幕 纵向盲沟 抽水泵 锚固段 锚固力 排水沟 原地面 保证 多向 挂板 换填 双排 压实 钻孔 低洼 病害 灌注 对流 路基 | ||
1.一种沿河地段道路下穿既有铁路时地下水路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道路与河道之间原地面采用高压旋喷桩设置止水帷幕,确保河道内的水和路堑不进行对流渗透;
(2)采用旋挖钻机钻孔,灌注水下混凝土,检测合格后采用冠梁和盖梁对前后两排桩进行有效连接;
(3)采用水泥搅拌桩、多向搅拌水泥砂浆桩或CFG桩中的任一种复合地基处理措施对桩前土体进行加固;
(4)开挖并施做挂板;采用机械开挖路堑至地下水位以上0.5m,一边开挖一边施工桩间挡土墙板,挡土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与桩之间采用连接钢筋进行有效连接;
(5)在路堑开挖同时,路堑内两侧开挖排水沟,将水汇集至低洼段处采用抽水泵明排的方式将地下水排至路堑外;
(6)建立纵向盲沟等地下排水系统;
(7)对路床进行换填处理、压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河地段道路下穿既有铁路时地下水路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高压旋喷桩桩径0.5m,纵横向桩间距均为0.4m,相互咬合,形成的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宽1.3m;高压旋喷桩施工采用单管旋喷法,喷射压力不小于20MPa;
作为优选,在步骤1中,设置止水帷幕的具体施工方法如下:场坪平整后,进行桩位放样并修建排污和灰浆拌制系统,对钻机进行调平、对中保证钻杆与桩位的垂直度,钻孔采用高压切割成孔至设计深度,旋喷桩间隔施工;注浆管下至设计位置,在桩底部边旋转边喷射,达到预定的喷射压力、喷浆量以后,边旋转、边提升、边喷射;
施工时注浆管分段提升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0cm;成桩过程中,因故停止,恢复供浆时,在断浆面上下重复搭接0.5m喷浆施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河地段道路下穿既有铁路时地下水路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具体方法如下:根据基准点采用全站仪或RTK进行桩位放样和复核,确保桩位偏差满足规范要求;
对拟施工桩桩位确认无误后使钻机按预定桩位就位,且使钻机停在硬实地面,调整桅杆偏差,保证桩位移、倾斜度不超标,并在成孔中间不定期检查调整;
由于旋挖钻机自身成孔工艺决定其造浆能力较差,故所用泥浆全部为提前预拌好的优质高塑性粘土,拌制出的泥浆比重在1.1~1.15,随着施工的进度及时对泥浆进行添制、净化,保证成孔、成桩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河地段道路下穿既有铁路时地下水路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复合地基施工顺序从中间向外围进行,或由一边向另一边施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河地段道路下穿既有铁路时地下水路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搅拌桩采用两喷四搅施工工艺,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进行场地清理、整平并做好排水措施,桩位放样,钻机根据放样桩位进就位、调平,启动钻机通过电机的电流控制下沉速度,拌制水泥浆,搅拌机下沉至设计深度后,开启灰浆泵将水泥浆压入地基中,边喷浆边旋转,以一定速度提升搅拌机,重复以上步骤,直到达到“两喷四搅”的工艺要求;移动搅拌机械采用同样的工艺要求进行其他搅拌桩的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6001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