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豆的测土施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69108.3 | 申请日: | 201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8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万文战;万雪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吉瑞馨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C21/00 | 分类号: | A01C21/00;A01G22/4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065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豆 试验土样 施肥量 施肥 追肥 种植地 土样 大豆营养 前处理 吸肥量 土壤 豆粒 黄光 混匀 基肥 取土 化肥 平衡 健康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豆的测土施肥方法,在种植地内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内分别取土,将各个区域的土样混匀,然后用四分法逐项减少土样数量,得试验土样;将所述试验土样进行前处理,根据大豆的类型、品种以及种植地的产量情况,确定单位面积大豆的目标产量;计算将试验土样调整到健康土壤所需的施肥量,根据大豆的目标产量和单位产量大豆的吸肥量计算单位面积黄光的施肥量,根据大豆营养需求的规律,确定追肥的时期、总施肥量中基肥和追肥的比例,第一次喷肥在顶荚可以摸出豆粒时进行,每隔10‑14天喷一次,它平衡了土壤养分,并及时提供所需营养,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改善大豆的质量,提高了产量,并且不造成施肥过多,保护了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豆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豆的测土施肥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至今已有5000年的大豆种植史。大豆含有丰富的植 物蛋白质,常用来制作各种豆制食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 渣或粗粉还可以用作畜禽饲料,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我国大豆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成本投入较高,导致其比较优势呈明 显下降趋势。其中,肥料的大量投入是大豆生产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之一。目前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民合理有效施肥,提高大豆产量和肥料 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投入和降低生产成本,国内大豆相关科研人员提出了多种 推荐施肥方法,如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精准管理等等,尤其以测土配方为基础的传统推荐施肥方法在大豆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 实问题是:土壤测试化验分析耗时、耗力、并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在我国以 小农户为主要经营主体的模式下很难做到一家一户的测土配方;另外,受当前 测试方法局限性的影响,土壤养分测试值并不能完全反应土壤养分供应状况。 因此,有必要针对大豆的施肥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豆的测土施肥方法,它平衡 了土壤养分,不破坏土壤环境,并及时提供所需营养,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 改善大豆的质量,提高了产量,并且不造成施肥过多,保护了环境。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大豆的测土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种植地内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内分别取土,将各个区 域的土样混匀,然后用四分法逐项减少土样数量,得试验土样;
(2)、将所述试验土样进行前处理,然后检测试验土样的pH值、有机质 含量和速效N、P、K的含量;
(3)、根据大豆的类型、品种以及种植地的产量情况,确定单位面积大豆 的目标产量;
(4)、根据健康土壤的有机质和N、P、K含量指标,计算将试验土样调整 到健康土壤所需的施肥量,每亩施用尿素7.5kg-9kg,过磷酸钙5kg-7kg,硝酸 铵3kg-5kg;
(5)、根据大豆的目标产量和单位产量大豆的吸肥量计算单位面积黄光的 施肥量,钼铵酸0.5kg-1kg、氯化钾6kg-8kg、尿素3kg-5kg、过磷酸钙6kg-8kg、 硼砂1.5kg、硫酸钙3kg-5.5Kg;混合均匀,加入50倍水,叶面喷施;
(6)、根据大豆营养需求的规律,确定追肥的时期、总施肥量中基肥和追 肥的比例,可追施:磷酸二氢钾5kg-8kg、尿素6kg-8kg、氯化钾3kg-6kg、硫 酸钙3kg-5kg,混合按1:50加水根外喷施;第一次喷肥在顶荚可以摸出豆粒时进 行,每隔10-14天喷一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平衡了土壤养分,不破坏土壤环境,并及时提供所 需营养,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改善大豆的质量,提高了产量,并且不造成施 肥过多,保护了环境。
具体实施方式
大豆的测土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吉瑞馨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河北吉瑞馨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691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