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环视图像的车道线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78574.8 | 申请日: | 2018-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7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武;成春阳;沈晓海;李文韬;李敏;张卓;许海燕;范新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302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环视 图像 车道 检测 方法 | ||
1.一种基于环视图像的车道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利用安装于车身四周的摄像头采集路况图像,基于纹理映射实现四路路况图像的拼接,得到具有360度俯视效果的图像作为环视图像;
步骤2,基于车道线的颜色特征实现道路背景分割;
步骤3,建立车道线形状特征的匹配模板,基于模板匹配提取候选点:在环视图像中,车道线呈矩形或条形,且横向宽度一致,车道线具有类矩阵的形状特征;
步骤4,基于相似度对候选点聚类:基于候选点之间的横坐标相似度对候选点聚类,聚类得到的每一个簇视为同一条车道线中的点;
步骤5,基于随机抽样一致算法拟合出车道线:选取直线模型作为车道线模型;
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01):步骤1获取的环视图像为原始采集得到的RGB颜色空间下的图像,提取R通道,为IR;
(202):将RGB颜色空间下的环视图像转化到HSL颜色空间,提取S通道,为IS;
(203):通道线性融合:依据公式:I=0.5*IR+0.5*IS,并将通道I归一化到0~255;
(204):依据公式:实现车道线与路面背景分割,获得二值图像,其中,Ibin为分割得到的二值图像,值为255的像素是车道线所在区域,T为用于分割的全局阈值;
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01):基于步骤2获得的车道线与路面背景分割后的二值图像,设第col行对应的横坐标为row;
(302):建立车道线形状特征的匹配模板,W1为单条车道线的宽度,W2为两条车道线之间的距离;从col=0开始历遍当前行的像素,当像素值不为零时,如果row到row+W1之间的像素值均不为零,且row+W1到row+W1+W2位置之间的像素点均为零,且row+W1+W2到row+2×W1+W2位置之间的像素值均不为零,进入步骤(303);
(303):记录当前位置L(col,row)同时得到位置L1(col,row+W1),L2(col,row+W1+W2),L3(col,row+2×W1+W2)的坐标;
(304):得到L(col,row)、L1(col,row+W1)、L2(col,row+W1+W2)和L3(col,row+2×W1+W2)的坐标后,求取点L与L1,L2与L3的中点,L与L1,L2与L3的中点为车道线候选位置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环视图像的车道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01):标定车载摄像头,获取映射关系:放置预先制作的标定模板,从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检测标定模板中的特征点,依据若干标定模板的相对车辆的距离以及车辆规格信息,建立世界坐标系与图像坐标系的映射关系;
(102):根据纹理映射关系获取环视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未经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7857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