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藻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78962.6 | 申请日: | 2018-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9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平;陈炎;刘红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建平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48;C02F1/50;C02F1/52;C02F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朱亲林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藻剂 制备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超声波分散 复合混凝液 复合改性 环保领域 静置冷却 起始菌数 杀菌作用 生物炭 质量份 抑藻 细菌 复合 恢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除藻剂的制备方法,属于环保领域。本发明于50~60℃,按质量份数计,取60~80份复合改性生物炭、40~55份复合混凝液、100~120份水、20~3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混合搅拌,静置冷却至室温,加入35~55份复合抑藻成分、30~45份助剂,混合搅拌,超声波分散15~30min,真空蒸发至原体积的35~45%,即得除藻剂。本发明解决了目前药效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24小时左右细菌就恢复到起始菌数,只起到瞬间的冲击杀菌作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藻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除藻剂在不同的PH值范围内均有很好的杀菌灭藻能力,能有效地挖去藻类繁殖和粘泥增长,并有分散和渗透作用,能渗透并去除粘泥和剥离附着的藻类,适用于各种水体系统的藻类、微生物的杀灭如:鱼塘、池塘、河道、大型中央空调、工程热交换、制程等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处理。
传统的除藻剂成分多为水、除藻有效成分、安定剂(防腐剂)及表面活性剂。使用时,在欲处理的水中直接加入除藻剂,由于其有效浓度的时效性较短,经常需要不断补充药剂,一般在24小时左右细菌就恢复到起始菌数,因此,生产出一种药效持续时间长的除藻剂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药效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24小时左右细菌就恢复到起始菌数,只起到瞬间的冲击杀菌作用的问题,提供一种除藻剂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除藻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按质量比1:2取玉米秸秆、脱水污泥混合,粉碎过筛,取过筛颗粒加入过筛颗粒质量3~4倍的MgCl2-6H2O溶液,搅拌混匀,微波辐射15~25min,过滤,取滤渣A于80~90℃烘干,以600~700℃裂解2~3h,得改性生物炭,取改性生物炭按质量比1:3~5加入KMnO4溶液,混合搅拌,进行超声波分散,静置30~40min,过滤,取滤渣B于80~90℃烘干,以600~700℃焙烧1~2h,得复合改性生物炭;
S2.按质量比1:1:4~6取聚合氯化铝、水混合,搅拌混合40~60min,得混凝液,按质量比2:3~5取硅藻土、助剂混合均匀,以550~650℃焙烧2~3h,取焙烧物冷却至室温,加入焙烧物质量的60~70%的壳聚糖、10~15%的月桂醇硫酸酯、2~3倍的混凝液混合搅拌,超声波分散15~20min,即得复合混凝液;
S3.取沉水植物,洗净,于60~70℃干燥,粉碎过筛,取过筛颗粒,浸于3~5倍质量的NaOH溶液,于60~70℃提取70~80 min,调节pH值,混合搅拌,静置1~2h,取下层絮凝液,加入絮凝液质量8~15%的多巴胺、絮凝液质量10~15%的鸭消化腺液,混合均匀,真空干燥,蒸发至原体积的40~50%,得复合抑藻蛋白;
S4.于50~60℃,按质量份数计,取60~80份复合改性生物炭、40~55份复合混凝液、100~120份水、20~3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混合搅拌,静置冷却至室温,加入35~55份复合抑藻成分、30~45份助剂,混合搅拌,超声波分散15~30min,真空蒸发至原体积的35~45%,即得除藻剂。
所述助剂为取膨润土、粘土、海泡石、蒙脱石、沸石中的一种或多种,粉碎过筛,收集过筛颗粒于30~40℃,按质量比1:4~6加入柠檬酸钠溶液浸泡1~2h,即得助剂。
所述步骤S1中超声波分散条件为,于40~60℃,功率250W,超声波分散15~25min。
所述步骤S3中沉水植物为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有益技术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建平,未经赵建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789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