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的河道类线性工程设计建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79704.X | 申请日: | 2018-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4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高正;俞演名;叶成华;陈耀;宁顺理;陆知耐;薛双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间定位 河道 护岸 建模 基本模板 平面定位 线性工程 扫掠 等高线 高低起伏变化 三维地形模型 横断面 河道工程 特征点 线路径 出图 高程 实测 标注 地形 修正 灵活 | ||
一种基于BIM的河道类线性工程设计建模方法:步骤一,完成BIM工作环境的设定;步骤二,基于实测高程点与等高线建立三维地形模型;步骤三,确定主要平面定位线及次要平面定位线;步骤四,确定主要空间定位线及次要空间定位线;步骤五,完成横断面基本模板;步骤六,沿主要空间定位线进行扫掠建模,完成初步BIM模型;步骤七,对初步BIM模型进一步修正,得到完成的BIM模型;步骤八,基于完成的BIM模型进行出图操作并批量标注。利用河道两侧的左护岸轴线与右护岸轴线两条空间定位线,为河道两侧工程灵活应对两岸不同设计方案与不同实际地形提供了可能;基本模板上的特征点沿次要空间定位线路径扫掠,实现了河道工程两岸护岸轴线的高低起伏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设计建模方法,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BIM的河道类线性工程设计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水利工程中开展三维设计实现工程数字化现在渐渐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近年来国家对BIM(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技术日趋重视。随着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对工程企业明确的BIM要求的提出,将来的设计行业甚至总承包领域向三维设计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与传统的二维设计相比,三维设计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减少错误,同时由于BIM模型是面向对象的设计产品,因此其模型上附带的信息可以很好地为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运维提供支撑。
然而,虽然现在工程数字化发展势头迅猛,但尚未达到在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普及的程度,在以河道工程为代表的线性水利工程上,BIM运用的“最后一公里”本土化实用化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一是在设计手段上的变化:传统的河道类线性工程设计依据二维总平面图上的定位线(河道中心线、堤轴线等)来确定工程位置与范围,随后依靠河道轴向位置处孤立的实测断面图开展设计。这种方法不能将现场地形的实际变化情况充分体现到设计成果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是要适应河道工程的特点:虽然同样是线性工程,但与道路工程不同的是,河道类线性工程的设计具有防洪排涝要求高、与实际地形关系大、与周边建筑物衔接多、灵活性强、景观要求高等特点。也正因此,河道类先行工程设计常面临大量的断面套绘与反复修改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河道类线性工程的设计效率。所以,要在河道类线性工程上推进能切实提高设计效率的BIM设计,应尽可能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1)对于河道,虽然断面形式大多类似,但由于防洪排涝的要求,所以每个断面其护岸顶高程、过水断面尺寸都要根据水文的计算结果来确定,这就导致每个控制断面上护岸轴线与河道中心线之间在空间上相对位置关系的不确定。
2)因为河道类工程常常要适应地形、周围建筑物去建设工程,因此地形与周边建筑物情况对设计结果的影响很大,在传统平面作图中地形并不直观,而在空间中则非常明显,故如何适应新的设计环境也十分重要。
3)由于河道类工程的地形多变,为适应地形导致断面形式灵活性强。
总的来说,由于设计手段的变化与工程特点的适应要求,所以基于BIM的河道类线性工程设计建模方法急需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BIM的河道类线性工程设计建模方法。因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BIM的河道类线性工程设计建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完成BIM工作环境的设定;
步骤二,完成地形处理,基于实测高程点与等高线建立三维地形模型;
步骤三,确定工程的主要平面定位线及次要平面定位线;
步骤四,绘制主要平面定位线及次要平面定位线对应的纵断面线,以确定三维空间中的主要空间定位线及次要空间定位线;
步骤五,利用模板库各类构件拼接完成横断面基本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797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