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实验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81914.2 | 申请日: | 2018-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80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李颖;李海涛;谭永胜;王科;崔小江;刘子民;李斌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毛管 油藏 效应实验 注水过程 动态数据 理论基础 流体渗流 评价指标 稳态数据 效应系数 油水渗流 注水开发 制定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实验评价方法,包括动态数据的获取、稳态数据的获取以及动态毛管效应系数的计算。该方法在评价动态毛管效应时,不仅考虑了动态毛管效应对毛管压力的影响,还考虑了动态毛管效应对流体渗流的影响,评价方法较为简单,评价指标较为全面,有助于正确认识油藏油水渗流规律,为制定合理的油藏注水开发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室内实验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实验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对油气藏进行研究时,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毛管压力曲线是在静态或者稳态条件下测得的,测得的毛管压力称为静态毛管压力或稳态毛管压力。静态条件,即流体基本不流动的情况;稳态条件,即毛管压力达到平衡,流体流动达到平衡,对应的相渗曲线为稳态相渗曲线。静态条件和稳态条件下饱和度分布都不再随着时间变化,因此静态和稳态统称为平衡态。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如果快速地测试毛管压力,即在平衡达到之前,测试出的毛管压力和静态、稳态下的毛管压力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为动态毛管效应。在油水两相渗流时,动态毛管效应体现为动态、稳态毛管力的差异,以及动态、稳态相渗曲线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认识油藏、制定油藏注水开发方案时是需要考虑的——注水过程中的渗流情况是不稳定的,即动态过程,流体流动所受毛管压力为动态毛管压力,对应的相渗曲线为动态相渗曲线。建立专门的评价动态毛管效应的方法,对动态毛管效应进行实验评价,有助于正确认识油藏油水渗流规律,为制定合理的油藏注水开发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实验评价方法,通过获取油藏注水过程中的动态毛管力、稳态毛管力、动态相渗曲线、稳态相渗曲线和动态毛管效应系数,评价油藏注水过程中的动态毛管效应。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实验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动态数据的获取、稳态数据的获取以及动态毛管效应系数的计算,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动态数据的获取,其实验步骤为:
(1)建立岩心原始含油、水饱和度;
(2)采用油藏动态毛管力实验评价系统(申请号201710549353.0),将半渗透隔板浸泡在模拟水(水湿)或模拟油(油湿)中抽真空加压饱和,安装在岩心夹持器两侧;
(3)将岩心装入岩心夹持器,连接好流程,加载围压并保持有效应力不变,升高温度至油藏温度,用模拟水排出管线中的空气后,加载驱替压力;
(4)以目的压力注入驱替水,直到岩心不再出油为止,测试驱替过程中各个测试点的电阻率、各个测试点的油相、水相压力和总的油、水流量;
(5)由测得数据可计算动态毛管压力和动态相渗曲线。
2.稳态数据的获取,其实验步骤为:
(1)建立岩心原始含油、水饱和度;
(2)采用油藏动态毛管力实验评价系统(申请号201710549353.0),将半渗透隔板在模拟水(水湿)或模拟油(油湿)中抽真空加压,再安装在岩心夹持器两侧;
(3)将岩心装入岩心夹持器,安装压力传感器和电极,连接好流程,加载围压并保持有效应力不变,升高温度至油藏温度,用模拟水排出管线中的空气后,加载驱替压力;
(4)首先在低压下注入驱替水,用最缓慢的速度增加驱替压力,在某个压力下当流动达到平衡(通常需要超过24h),即当岩心电阻率基本不变,出油量接近0,出水量不变的时候,记录各个测试点的电阻率、各个测试点的油相、水相压力和总的油、水流量,再升高驱替压力(通常升高0.01MPa),再次保持驱替压差不变直到流动达到平衡,重复此步骤直到驱替压力达到目的压力下的残余油饱和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819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