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慢性疾病智能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81954.7 | 申请日: | 2018-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7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宇红;周进凡;马治楠;林付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H50/70 | 分类号: | G16H50/70;G16H50/20;G16H10/6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韩炜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命体征数据 数据分析模块 网络传输模块 病理模型 穿戴设备 大数据 智能管理系统 慢性疾病 采集 智能 病人心理 存储模块 决策依据 诊断结果 回传 云端 穿戴 匹配 存储 发送 诊断 疾病 医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慢性疾病智能管理系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用于采集用户的生命体征数据和接收网络传输模块回传的分析结果;网络传输模块:用于将智能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生命体征数据发送到云端的数据分析模块,并将数据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回传到用户穿戴的智能穿戴设备;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建立病理模型,并将病理模型与网络传输模块发送的生命体征数据进行匹配得到分析结果;大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病理模型、采集的生命体征数据和分析结果。本发明具有能够减轻了疾病对病人心理上的压力、为医生对病人的诊断提供一个很好的决策依据和诊断结果准确可靠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信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慢性疾病智能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的快速兴起,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慢性疾病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数据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关系越来越复杂,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国际数据公司提供的数字研究报告显示,仅2011年全球创建和复制的数据量已超过1.8ZB,如果数据增长趋势遵循新摩尔定律,即全球数据每两年翻一番,则2020年数据量将高达30ZB,单一的计算机性能已经无法支撑对如此庞大的数据的存储与分析。
据统计,目前中国慢性疾病患病人数已经超多了3亿,并以每十年增长一倍的趋势在发展。此外,慢性疾病现在越来越呈现年轻化,从最开始患病人群分布在六十岁以上人群到现在开始侵袭四十到五十岁的人群。WHO数据显示慢性病每年使3800万人失去生命,在全球范围内,慢性病造成的死亡占所有死亡的60%,其中80%的慢性病死亡事故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包括中国),这些国家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全球慢性病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约2800万人)。在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85%,慢性病已经成为了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的慢性疾病在发病之前都会有某些征兆,例如心率不齐或者血压等数据的变化,如若能够实时监测这些数据,根据数据变化的一个规律进行分析便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疾病,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出现某些慢性疾病概率,或者使一些慢性疾病能够得到有效的医治。
根据MBA智库对慢性病的定义,慢性病是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所以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慢性病病人由于疾病原因会定期前去医院进行各种指标的检测。而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的医疗资源相对都比较缺乏,一位医生每天平均需要给10多位病人问诊,这就使得很多慢性病患者去在忍受疾病折磨的同时还需要面对看病难的问题。同时,经常去医院就诊对病人的心理也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慢性疾病智能管理系统。本发明具有能够减轻了疾病对病人心理上的压力、为医生对病人的诊断提供一个很好的决策依据和诊断结果准确可靠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慢性疾病智能管理系统,包括
智能穿戴设备:用于采集用户的生命体征数据和接收网络传输模块回传的分析结果;
网络传输模块:用于将智能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生命体征数据发送到云端的数据分析模块,并将数据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回传到用户穿戴的智能穿戴设备;
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建立病理模型,并将病理模型与网络传输模块发送的生命体征数据进行匹配得到分析结果;
大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病理模型、采集的生命体征数据和分析结果。
前述的基于大数据的慢性疾病智能管理系统还包括:
移动客户端:用于绑定多位用户、用户自主上传数据、接收分析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819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