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洞填充物及树洞修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88567.6 | 申请日: | 201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11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唐伟洲;汤聪;李亚钦;叶珺琳;罗石树;陈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7/18 | 分类号: | A01G17/18;A01G7/06;A01G24/10;A01G24/15;A01G24/2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智远创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619 | 代理人: | 王会龙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洞 填充物 修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洞填充物及树洞修补方法。该树洞填充物主要由泥炭土、黄泥、珍珠岩按重量份比0.5~1.5:0.5~1.5:0.25~0.75组成。该树洞修补方法包括清洞除腐、消毒、填充、洞口处理、仿真树皮制备等步骤。本发明的树洞修补方法,利用黄泥、泥炭土和珍珠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作为树洞填充物,填补泡沫塑料缝隙,既减轻了树洞填充物的重量,又为树洞内新根系提供了营养物质,使洞内新生粗壮根系对树体起着新的支撑作用和营养作用,从而既能够修补树洞,又达到了树体支撑能力和树体复壮的目的。本发明在树洞外部的塑形上,采用了仿真技术,不仅外形美观,且可以保护内部填充中间体不受雨水侵蚀,使修补成果可保存更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园林树木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树洞填充物及树洞修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一些大树及名木古树由于长期处于恶化环境影响下,树体腐朽越来越严重,在树干上形成各种各样的树洞或树坑。这些树洞内由于存在大量腐烂的木质部,经过长期雨水的浸蚀,使树体的木质部和髓部逐渐腐烂,输导组织遭到破坏,破坏了水分和养分的正常运转,降低了树体的坚固性和抗折能力,遇到大风大雨或车辆碰撞等外力作用下,容易折断死亡、伤及行人或堵塞道路。大树尤其是名木古树,不但对其所处的生态结构、景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着更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因此,寻求一种操作简单、用之有效的树洞修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树洞修补方法是先清理树洞后用硫酸铜等药液消毒,然后用砖瓦、石子、混泥土等材料填充洞内,洞口外层用水泥封填,由于砂浆、水泥硬化后,膨胀收缩性小,而树体仍会生长,树体与填充物很难结合在一起,达不到加固树体的目的,而且水泥封口易出现裂缝,出现水泥脱落,外部水汽易进入树洞,加重腐生菌分解洞内腐朽木质,失去树洞修补的意义,而且水泥坚硬又属碱性,对周边接触的活组织细胞增生愈合起着阻碍和伤害作用。
近年来,也有不少新的补树洞的技术出现,发明专利申请号201710242758.X公开了一种利用双层气囊修补树洞的方法,外层气囊进行防腐黏胶处理,内层气囊充气填充满树洞,该发明虽然操作简单、快捷,填补时不受树洞空间大小的限制,但是由于很多树洞都是不规则的形状,而该气囊为圆柱形,气囊和树洞的贴合存在不充分,并且所用粘胶剂对树干是否存在危害也有待考证。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05178.0利用聚氨酯的自然膨胀填充树洞所有空隙,提高了树干、骨干枝的坚固性和承受能力,但该修补技术只起到了修补树洞的作用,却不能对树体进行复壮作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修补树洞,又能对树体进行复壮的树洞修补方法。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树洞填充物,主要由泥炭土、黄泥、珍珠岩组成,所述泥炭土、黄泥、珍珠岩的重量份比为0.5~1.5:0.5~1.5:0.25~0.7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泥炭土、黄泥、珍珠岩的重量份比为1:1:0.5。
一种使用所述的树洞填充物的树洞修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清洞除腐:清理树体的树洞内表面的腐烂部分,直至露出所述树洞内表面的新鲜组织;
2)消毒:对所述树洞内表面的新鲜组织用季铵铜消毒;对所述树洞填充物消毒;选取多块泡沫塑料并对泡沫塑料消毒;
3)填充:将所述泡沫塑料填充至所述树洞内,用消毒后的所述树洞填充物填充相邻的所述泡沫塑料之间的缝隙并形成填充中间体;
4)洞口处理:对填充中间体的外表面进行光滑处理,用铁丝网罩住所述填充中间体,用无纺布覆盖所述铁丝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885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园林绿化苗木的自动化逆风支撑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孢菇恒温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