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互联网自组织汇流的数据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89722.6 | 申请日: | 201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82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牟轩沁;肖爱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30 | 分类号: | H04L9/30;H04L29/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互联网 组织 汇流 数据传输 方法 | ||
互联网自组织汇流的数据传输方法,针对每一个特定的消息传输请求,互联网中邻近的用户端上的CA程序将通过交互产生其传输代理,同时传输代理之间亦交互产生更大区域范围内的高一级传输代理,此过程可以重复进行,以至于在一个骨干网区域范围内汇聚产生该消息的最高级传输代理;汇聚后的传输代理向一个运行在骨干网上的CCN提出传输请求,并利用CACM服务器认证CCN;运行在骨干网中的所有CCN根据收到的传输请求自适应地安排传输和局部数据缓存方案,优化数据传输效率;在不改变现有网络架构的前提下,以较低的骨干网带宽占用和较低的部署成本下实现不错的传输性能,并且参与传输的所有节点保持均势地位,极大的保护了用户的隐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自组织方式汇聚和优化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数据流传输的组织和实现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互联网自组织汇流的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互联网将分布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各类计算终端链接在一起,通过IP协议实现任意两个终端之间的通信。尽管互联网上终端间的通信主要是以点对点方式进行的,在现实应用中,大部分互联网中的信息传播是以点对面(点对多点)的形式存在的。例如:人们喜爱访问热点网站、观看视频和新闻、购物、以自媒体方式向好友或关注者发布信息,以及广告定向发布等互联网上的商业行为,等等。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互联网已经几乎连入到所有行业的不同专业设备、以及数量众多的个人电子消费品终端中,每天产生着天文数字的数据流量。
在基于IP包传输的点对点通信协议基础上,实现点对面的传输会存在传输效率问题,例如:信息从某一个终端出发,传向多个接收终端时,如果多个接受终端处于相同区域、或者在不同时间接收,都将导致信息传输会重复使用网络资源的浪费现象。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率的点对面传输协议,一直是互联通信技术中的热点问题。
现有的点对面协议传输协议有IP多播、P2P以及CDN等方式。IP多播通过多播路由器对数据包进行复制和转发,保证数据包在每条链路上都只传输一次,可以很好的降低带宽消耗,然而IP多播必须要多播路由器的支持,目前互联网上大多数路由器都不是多播路由器;多播传输不可靠,一旦某个接受端数据包丢失,需要源端重传,其他接收端还会再次收到数据包,导致效率低下;另外多播不支持任何安全验证,不适合用于安全的通信。
P2P(Peer to Peer)是一种点对点通信协议,所有节点地位平等,协同完成某一传输任务。P2P在节点分布不集中的情况下,传输大量跨越骨干网,易造成骨干网拥塞同时降低传输速率。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04年互联网中40%的带宽已被P2P程序占用(ParkerA.The True Picture of Peer-to-Peer File sharing[J].2004,4(5):55-60.),在2006年互联网中70%的带宽已被P2P程序占用(欧阳荣,雷振明.BitTorrent类型P2P系统模型研究与性能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29(z2):113-117.),所以P2P程序的广泛使用正逐步吞噬珍贵的骨干网带宽资源,危害互联网其他业务的数据的传输。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通过在网络边缘大量部署缓存服务器,将某一区域用户的请求重定向到相同的缓存服务器来减少骨干网的压力。这种传输方式需要在部署大量高性能的CDN缓存服务器,所以需要大量昂贵的硬件资源。同时在一定范围内,CDN带宽越宽,服务性能越好,所以为了提供优质服务,CDN需要大量带宽资源,这进一步增加了CDN的部署成本。另外使用CDN方式传输时,用户直接从CDN缓存服务器获取数据,用户与用户之间不存在任何数据交换,所以CDN方式并没有利用用户的上传带宽,这是对现有资源的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897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