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含D-PMU的配电网多源数据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96147.2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33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涂春鸣;李鹏;何西;于力;帅智康;郭晓斌;白浩;徐全;李昭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9 | 分类号: | G06F16/29;G06Q50/06 |
代理公司: | 长沙新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10 | 代理人: | 周跃仁 |
地址: | 41008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pmu 配电网 数据 建模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含D‑PMU的配电网多源数据建模方法,属于电力工程技术领域;将D‑PMU拆分成CIM中已经存在的量测值模块、连接设备至量测端的终端模块和设备模块,整理归类后增加CIM中缺失的同步时钟模块、守时模块、同步相量测量模块。对模块与模块之间进行关联,增加设备模块与终端模块之间的关联、终端模块与量测模块之间的关联;建立配电网量测数据采集系统D‑PMU、SCADA、故障滤波、计量数据、营销数据、GIS数据、光伏的模型,涵盖“变电站—10kV馈线—配变—低压线路—用电客户”的配用电网一体化模型。为智能电网的高级决策应用提供更完善的数据基础,实现配电网全信息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含D-PMU的配电网多源数据建模方法,属于电力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柔性负荷的大规模接入以及用户与电网频繁互动,用户侧出现了电源与负荷交织融合的现象,配电网电力电子化趋势更加明显且节点之间相角差别细微,配电网数据监测与决策控制的难度日益增加。芯片化、低成本、高精度和高采样率的微型同步相量测量装置(D-PMU)的出现,可以采集配电网带时标的相量数据,较好地解决了配电网数据监测的技术难点。
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随着智能表计大规模推广应用以及电网精益化管理带来的配用电数据爆炸性增长,配电网领域的信息系统数量众多,业务复杂,往往需要贯穿多个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但电力信息大多数仅仅面向某一部门的需要,往往导致数据共享性差,系统集成度不高以至出现多个信息“孤岛”,给信息共享带来困难,同时引起重复建设,浪费资金。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数据一致性、准确性及时效性要求的数据标准化规范。
统一的数据规范是配电网数据共享的关键,数据信息交互涵盖D-PMU、GIS系统、光伏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等,目前配电网CIM还不够完善,相关模型缺乏,部分信息在现有的CIM中并没有对应描述,需要增加新的类来进行补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可以使配电网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实现交换与共享的适用于含D-PMU的配电网多源数据建模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CIM建立配电网D-PMU的D-PMU包。
步骤2:通过差异化分析,继承CIM中Core包、Meas包中相关类,并建立映射关系。
步骤3:通过差异化分析,确定D-PMU、GIS、光伏系统的扩展类,并使扩展类与既有类建立映射关系。
步骤4:扩展类通过映射关系继承来自父类的属性,通过差异化分析,在既有属性的基础上为扩展类增加新的属性。
步骤5:将建立的D-PMU、GIS、光伏系统的CIM模型解析为XML语言,从而验证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中,在IEC61970和IEC61968系列标准基础上进行CIM扩展时,需要保持原有CIM模型的完整性,不能在原有的包中进行扩展,针对不同的扩展对象要建立不同的包。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差异化分析即为对电网的所建模型进行分析,抽象出相应的类和属性,并与标准CIM模型相比对,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相同的地方进行类的继承,不同的地方进行类的扩展。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在扩展新的类时,首先要在标准CIM模型中找到对应的类,然后继承而来。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5中,可扩展置标语言(XML)是万维网联盟(W3C)创建的一组规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湖南大学;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961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