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生物基苯并噁嗪的氮、氧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07829.9 | 申请日: | 2018-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01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渊;刘小青;曹丽军;朱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1B32/348 | 分类号: | C01B32/348;C01B32/318;H01G11/3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刘诚午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生物 掺杂 多孔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基苯并噁嗪的氮、氧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以香草醛、4,4′‑二氨基二苯醚和多聚甲醛为原料,合成生物基苯并噁嗪单体,再采用热致开环聚合法制备了聚苯并噁嗪树脂,以该聚苯并噁嗪为前驱体通过软模板和KOH活化等工艺制备氮、氧共掺杂多孔碳材料。本发明制备的多孔碳材料呈疏松多孔结构,且多孔结构表现为微孔、介孔或大孔等多级孔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孔碳材料的孔径分布单一、可调性不足等问题。将上述碳材料制备成超级电容器电极,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充放电性能和较高的质量比容量,其质量比容量高达167F g‑1,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可达95%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材料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氮、氧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多孔碳材料是一种孔隙结构发达的碳素功能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化学稳定性好、机械性能强、催化活性高等优异性质,同时兼具导电性、导热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水处理等领域。
已知的多孔碳材料主要有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碳分子筛及碳纳米管等。多孔碳材料常见的合成方法有催化活化法、有机凝胶碳化法、自组装法和模板法等,催化活化法造孔,金属易进入并滞留在多孔碳内部,同时造孔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碳,导致多孔碳产率低。有机凝胶碳化法设备昂贵、制备过程复杂,且其前驱体使用酚醛类等有毒物质,具有环境危害性。
根据所用模板的不同,模板法可以分为硬模板法和软模板法,均可有效地控制孔径均一分布,如公开号为CN 107768638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原位掺杂法将铁和氮共同引入,同时采用纳米硅基硬模板法来制备铁氮异原子双掺杂的多孔碳材料。但是后续需要氢氟酸处理以去除硬模板、模板不能回收,操作步骤繁琐、耗时,增加了成本,且对环境有害,这使得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受到极大的限制,不适宜大规模生产。
相比之下,采用软模板法制备多孔碳材料更为有效(Chemistry of Materials,2008(20),932-945.),但是目前采用的高分子软模板虽然可以实现对孔径结构的有效控制,但脱出模板后很难保持原有的孔径结构,存在比表面积偏低、孔容小、孔径分布宽和闭孔多等问题。
而多孔碳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对孔径的依赖性强,但是,现有多孔碳材料多存在孔径分布单一、可调性不足的问题,而其导致的电化学性能问题常影响其作为电极材料的应用:如活性炭虽然比表面积较大,但其微孔较多,在较高的电流密度条件时,电化学性能下降严重;介孔碳材料比表面积较小,也限制了其电化学性能的提高,单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材料虽然具有电化学性能优异的特点,但其昂贵的价格也限制其应用。
苯并噁嗪树脂(benzoxazine)是综合性能最佳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是指一类含有噁嗪环的芳香族聚合物,具有耐高温、阻燃、力学性能优异、表面能低、单体结构设计灵活、耐腐蚀等优点,且热膨胀系数较小、耐磨性较好、介电性能优异,已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基苯并噁嗪的氮、氧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易行,通用性较强,适合工业化生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以香草醛、4,4′-二氨基二苯醚和多聚甲醛为原料,合成生物基苯并噁嗪单体,再采用热致开环聚合法制备聚苯并噁嗪树脂,以该聚苯并噁嗪为前驱体通过软模板(乙二醇与丙二醇嵌段共聚物)和KOH活化等工艺制备氮、氧共掺杂多孔碳材料。
一种基于生物基苯并噁嗪的氮、氧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4,4′-二氨基二苯醚与多聚甲醛在40~65℃条件下于有机溶剂中搅拌反应0.5~5h;加入香草醛后,升温至75~105℃,继续搅拌反应5~24h,待反应结束后,经后处理得生物基苯并噁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078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