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08926.X | 申请日: | 2018-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4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何延龙;龚迪光;王洋;袁有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字 岩心 模型 油油 藏储层解堵 过程 模拟 方法 | ||
1.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真实储层二维信息,构建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以及储层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其中储层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包括储层岩石敏感性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和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伤害数字岩心模型;
步骤2,通过室内实验得到不同模拟条件下储层岩石矿物的转化、体积变化和沥青质的沉积吸附规律,不同模拟条件下解堵药剂对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溶解规律,不同模拟条件下化学剂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规律,以及不同模拟条件下解堵剂对沥青质的解吸规律,具体包括,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体积变化、转化规律的实验参数;沥青质的沉积量以及沥青质在不同类型岩石矿物表面的吸附情况;化学药剂作用后,各类岩石矿物的溶蚀量,沥青质的抑制率以及沥青质的解吸量;
步骤3,基于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储层岩石敏感性伤害数字岩心模型,结合不同模拟条件下岩石矿物的溶解规律,构建不同模拟条件下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储层敏感性伤害解堵数字岩心模型;
步骤4,基于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伤害数字岩心模型,结合不同模拟条件下沥青质的抑制及解吸规律,构建不同模拟条件下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伤害解堵数字岩心模型;
所述步骤1中,真实储层二维信息包括铸体薄片、岩石粒度分布、黏土矿物分布、黏土矿物产状特征;具体的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构建步骤包括:
第一步,利用过程法构建基础数字岩心模型时,考虑黏土矿物的总含量,在沉积过程中,根据真实储层的粒度分布情况,随机选择沉积颗粒的半径,沉积颗粒的尺寸不但由原始的沉积颗粒粒度分布决定,同时额外考虑黏土矿物与储层砂岩颗粒之间的比例,在满足高能环境和重力势能梯度最大的下落模拟原则的基础上模拟沉积过程,并结合真实岩心孔隙度,选择压实因子控制数字岩心模型的孔隙度;
第二步,将单位体像素点的空间占位,即点、线和面占位三种类型,按其对邻域不稳定性的贡献程度赋予权值,其中面为5,边为3,点为2;在选取交换单位体像素点时,计算该体像素点与邻域占位点、线和面上的不稳定性贡献程度
式中,N为单位体像素点影响的邻域接触点的个数,无量纲;
第三步,利用改进混合算法构建初始数字岩心模型,步骤为:
①建立基于储层岩石二维信息的参考模型,将过程法构建的基础数字岩心模型作为改进混合算法的初始模型,设定初始温度,并计算初始系统的相关参数,包含自相关函数、线性路径函数、分形特征函数和能量值;
②在保证模拟退火降温过程随机性的基础上,计算交换单位体像素点26个空间占位对邻域不稳定性的贡献程度
③计算交换单位体像素点后系统的相关参数,包括单点概率函数、自相关函数、线性路径函数、分形函数和能量值,计算与未交换前系统的能量差值
④判断内循环终止条件,即判断在同一温度条件下系统能量差值是否小于设定最小能量差值;同时为避免系统刚降温,系统能量上升而立刻导致内循环结束而产生的降温,通过设定系统更新的失败率
式中,
当
⑤当模拟过程温度降低到最终设定温度时或与上次降温的系统能量差值
作为约束条件,模拟退火算法中使用的统计函数包括:单点概率函数
第四步,将混合算法重建后初始数字岩心模型中的类球岩石颗粒,与过程法中构建的基础数字岩心模型的原始球形岩石颗粒相比较并取二者补集,将初始数字岩心模型初步划分为岩石骨架相、孔隙相和黏土矿物相三大类;
第五步,通过Hoshen-Kopelman算法对初始数字岩心模型中的黏土矿物基团进行统计和划分,其中被M相占据的概率为c,被T相占据的概率为1-c,对于晶格中的每一个占位
(3)
在这一系列自然数中只有一个自然数是基团
(4)
其中,只有是正整数元素,该值为基团中M相的个数,当进行第
(5)
检查被判断离散点是否有被扫描过的相邻离散点,若相邻离散点为T相,则将当前被判断离散点赋予新基团的标记;如果有一个相邻离散点已经赋予基团标记,则将当前网格与相邻离散点赋予相同的标记;如果有一个以上的相邻离散点已经赋予基团标记,且基团标记各不相同,则将基团中所有离散点赋予相同的标记,最后统计并划分模型中黏土矿物相基团的个数及尺寸;
第六步,较大的连通基团为黏土相中基团尺寸大于相邻基质颗粒尺寸的黏土矿物基团,通过K-means算法对初始数字岩心模型中黏土矿物相基团尺寸较大的黏土矿物基团进行划分,具体步骤如下:
①读取数据样本的集合;
②设定样本聚类的个数k,随机的选取k个数据样本作为初始的数据样本聚类中心;
③计算欧氏距离,计算数据样本中每个数据到各聚类中心的欧式几何距离,然后根据最小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将数据按照远近距离划分到相应的不同聚类中心所对应的聚类当中;
④更新聚类中心,将每个聚类中所有数据的均值作为各个聚类新的中心,并以最小误差平方和准则重新计算新的聚类中心的值;
⑤迭代判别,将步骤④中计算得到的数值与前一次计算得到的数值相比较,如果两者差值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临界值,则停止迭代,否则重新进行步骤③进行迭代;
⑥输出数据样本及聚类结果,包括每个聚类的聚类中心、大小;
第七步,当黏土矿物基团边界的离散点为单个岩石颗粒时,则将该黏土矿物基团划分为交代形式,交代形式主要分布于岩石颗粒内,呈单个离散点的形式分布;当黏土矿物基团边界的相邻离散点为单个岩石骨架颗粒及孔隙时,则将该黏土矿物相基团划分为颗粒表面充填形式;
当黏土矿物基团边界的相邻离散点为多个岩石骨架颗粒及孔隙时,则将该黏土矿物基团划分为粒间充填形式;
将交代形式、颗粒表面充填形式和粒间充填形式的黏土矿物基团分别标记为A、B、C;最终得到不同结构黏土矿物基团分布和不同类型的黏土矿物基团分布;
第八步,基于Hoshen-Kopelman算法和K-means算法得到初始数字岩心模型中黏土矿物基团大小及数量分布,以及按结构划分得到的黏土矿物基团类型及数量分布,结合真实储层黏土含量及分布以及主要的黏土矿物结构特点,按黏土矿物相基团大小和结构特点将模型中的黏土矿物赋予相应的黏土性质,得到含多组分岩石矿物分布的数字岩心模型;
所述步骤1中,储层敏感性伤害数字岩心模型构建包括:含多种岩石矿物数字岩心模型中,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膨胀、溶蚀和体积转化过程;
其中,对不同模拟条件下岩石矿物的膨胀过程进行模拟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基于室内实验得到的膨胀率以及步骤1中所构建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的分辨率,计算不同类型岩石矿物在不同模拟条件下的膨胀体积;
②读取步骤1中得到的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中不同岩石矿物基团的大小;
③判断孔隙空间占位是否能用于放置膨胀后的岩石矿物;
④计算空间占位的稳定性;
⑤计算空间占位与岩石矿物基团表面的最小距离;
⑥将可用于放置膨胀岩石矿物的空间占位进行排序;
⑦将膨胀岩石矿物放置在优先等级较高的空间占位上;
对不同模拟条件下岩石矿物的溶蚀过程进行模拟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基于室内实验得到的溶蚀率以及步骤1中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的分辨率,计算不同类型岩石矿物在不同模拟条件下的溶蚀体积;
②读取步骤1得到的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中不同岩石矿物基团的大小;
③判断岩石矿物基团边界能否用于溶蚀;
④计算边界占位的稳定性;
⑤将可用于发生溶蚀的边界占位进行排序;
⑥按照各岩石矿物基团的大小选取可用于溶蚀的边界占位;
⑦在优先等级较高的边界占位上进行溶蚀;
对不同模拟条件下岩石矿物的转化过程进行模拟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基于室内实验得到的转化率以及步骤1中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的分辨率,计算不同类型岩石矿物在不同模拟条件下的转化体积与被转化体积;
②读取步骤1得到的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中不同岩石矿物基团的大小;
③判断转化相岩石矿物的占位是否能够用于放置被转化相岩石矿物;
④计算空间占位的稳定性;
⑤将可用于转化的岩石矿物空间占位按所属基团的大小进行排序;
⑥选择优先等级较高的转化岩石矿物放置被转化相岩石矿物;
⑦将转化岩石矿物放置在优先等级较高的空间占位上;
所述步骤1中,沥青质沉积吸附伤害数字岩心模型构建包括:含多种岩石矿物数字岩心模型中,沥青质在模型孔隙中的沉积模型和沥青质在模型中不同类型岩石矿物表面的吸附模型,其中沥青质的沉积过程模拟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原始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得到数字岩心的孔隙体积;
第二步,基于得到的原油中沥青质在不同模拟条件下的沉积比例以及步骤1得到的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的孔隙体积,计算原始含多种岩石矿物数字岩心模型孔隙中的沥青质沉积量;
第三步,以步骤1得到的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中最小的单位体像素点为基本沉积模拟单元,将需要沉积的沥青质以基本沉积模拟单元为最大模拟单位,随机放置在孔隙空间占位上,直到完成所有沥青质的沉积过程;
沥青质的吸附过程模拟步骤如下:
第一步,读取沥青质沉积后的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
第二步,基于得到的室内实验结果,输入不同类型岩石矿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吸附平衡常数和最大吸附容量参数;
第三步,按所述的Hoshen-Kopelman基团划分与统计算法确定原始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中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基团数量和大小,通过不同类型岩石矿物对沥青质的吸附特征关系确定不同类型岩石矿物表面沥青质的吸附量;
第四步,结合原始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中各类岩石矿物基团大小以及实验中得到的不同模拟条件下不同类型岩石矿物表面沥青质的最大吸附容量,计算模型中岩石矿物基团总的吸附容量;
第五步,当岩石矿物基团的最大吸附容量大于沥青质的沉积质量时,岩石矿物表面的沥青质吸附比例按照模拟条件下吸附特征常数来确定,各类岩石矿物表面的沥青质总吸附量由沥青质的沉积量来控制;当岩石矿物基团的最大吸附容量小于等于沥青质的沉积质量时,岩石矿物表面的沥青质吸附比例按照模拟条件下各类岩石矿物的最大吸附容量来确定,各类岩石矿物表面的沥青质总的吸附量则由最大吸附容量来控制;
第六步,计算沥青质与黏土的“吸附距离”并排序,其中“吸附距离”与各黏土的吸附比例相关;
第七步,根据所述的空间占位的稳定性判别方法计算岩石矿物基团边界相邻孔隙占位的稳定性,将沥青质按“吸附距离”放置在优先等级较高的孔隙占位上,如果黏土达到最大吸附容量且已满足总吸附量时模拟过程结束,否则继续按上述过程进行模拟;
所述步骤3中,储层敏感性伤害解堵模拟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基于室内实验得到的不同模拟条件下不同类型岩石矿物在化学解堵药剂作用下的溶蚀率以及步骤1中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的分辨率,计算不同类型岩石矿物在不同模拟条件下的溶蚀体积;
②读取步骤1得到的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中不同岩石矿物基团的大小;
③判断岩石矿物基团边界能否用于溶蚀;
④按照空间占位对邻域不稳定性的贡献程度
⑤将可用于发生溶蚀的边界占位进行排序;
⑥按照各岩石矿物基团的大小选取可用于溶蚀的边界占位;
⑦运用形态学中的溶蚀算法在优先等级较高的边界占位上进行溶蚀;
所述步骤4中,沥青质的沉积吸附伤害解堵模拟具体步骤如下:
①基于室内实验得到的不同模拟条件下沥青质在化学解堵药剂作用下在不同类型岩石矿物表面的解吸率以及步骤1中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模型的分辨率,计算不同模拟条件下沥青质的解吸体积;
②读取步骤1得到的沥青质吸附伤害数字岩心模型中吸附在岩石表面的沥青质的体积;
③判断沥青质基团的边界能否用于发生解吸;
④按照空间占位对邻域不稳定性的贡献程度
⑤将可用于发生解吸的边界占位进行排序;
⑥运用形态学中的溶蚀算法在优先等级较高的边界占位上进行解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石油大学,未经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0892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路设计及输出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三维分析桩基持力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