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季晚稻稻飞虱物理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09746.3 | 申请日: | 2018-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6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蔡炳祥;王根连;任洁;宓盛;杨凤丽;李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清溪鳖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晓峰 |
地址: | 313216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稻飞虱 物理控制 晚稻 单季 水稻叶鞘 稻飞虱成虫 水稻 化学农药 生态环境 质量安全 褐稻虱 保水 虫量 稻米 稻虱 灌水 基部 驱赶 施用 杀死 基数 淹没 孵化 田间 防治 高峰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季晚稻稻飞虱物理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水稻前期白背稻虱及第四、五代褐稻虱发生高峰前7天,灌水25~30厘米,淹没水稻叶鞘,保水7~10天,驱赶水稻基部稻飞虱成虫,抑制及杀死水稻叶鞘内稻飞虱卵的孵化。本发明提供的单季晚稻稻飞虱物理控制方法不施用任何化学农药,田间稻飞虱虫量基数控制在不防治指标以内。保护了生态环境及稻米质量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除稻飞虱虫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季晚稻稻飞虱物理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稻飞虱是晚稻生产中最主要的虫害,一旦暴发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严重者甚至绝收。防治稻飞虱强调以防为主,控前压后,对症用药。化学防治前期以长效杀虫剂为好,后期以速效杀虫剂为主,中期根据虫情或用长效杀虫剂,或速效长效相结合。前期用药以长效杀虫剂为主。25%阿克泰是第二代烟碱类杀虫剂,杀虫活性更高,亩用6-8克即可有效防效飞虱、蚜虫、蓟马等害虫,缺点是死虫速度慢,药后3天才逐渐开始死虫,持效期20-30天。25%吡蚜酮属于新型吡啶类杀虫剂,该产品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试验发现,用吡蚜酮后7天仍有很多稻飞虱成活,但已经停止为害了。水稻稻飞虱多时,用速效性药剂为好,如果离收获期长,可以和长效杀虫剂混用。速灭威、仲丁威、异丙威、敌敌畏都是速效性杀虫剂。毒死蜱、稻丰散也可杀稻飞虱,但单独使用效果不佳,必须与其它农药(如噻嗪酮、火电、阿达克5号等)混用。10%烯啶虫胺也是新型烟碱类杀虫剂,速效和长效结合。药后8-10分钟即开始死虫,持效期14天。稻飞虱暴发时用药可迅速降低虫口基数。缺点是稳定性不够,储存不当,药效下降较快。所以尽可能买新鲜的使用,或与噻嗪酮、毒死蜱等农药混用。储藏时应放在阴凉避光处。上述方法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然而施用次数过多,农残较大,且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季晚稻稻飞虱物理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水稻前期白背稻虱及第四、五代褐稻虱发生高峰前7天,灌水25~30厘米,淹没水稻叶鞘,保水7~10天,驱赶水稻基部稻飞虱成虫,抑制及杀死水稻叶鞘内稻飞虱卵的孵化。
本发明提供的单季晚稻稻飞虱物理控制方法不施用任何化学农药,田间稻飞虱虫量基数控制在不防治指标以内。保护了生态环境及稻米质量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调水杀虫卵物理防治稻飞虱方法:
在水稻前期白背稻虱及第四、五代褐稻虱发生高峰前7天,灌水25~30厘米,淹没水稻叶鞘(利用稻飞虱卵产在水稻叶鞘内的特点),保水7~10天,驱赶水稻基部稻飞虱成虫,抑制及杀死水稻叶鞘内稻飞虱卵的孵化。
浙北地区稻飞虱大暴发,采取以上生态控制措施的稻鳖共生示范方,田间虫情调查,上三叶卷叶率1.5%,五代稻飞虱虫量29.2万/亩,卵量16.2万/亩,蜘蛛4.77万/亩,稻飞虱的田间虫量基本还在可控范围。稻曲病平均病情指数0.11。该996亩嘉58示范方后经市农业局科教处组织的专家实割测产验收,平均单产562.7千克/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清溪鳖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清溪鳖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097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寒地区植株横埋保温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无纺布植物保护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