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稠合多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16365.8 | 申请日: | 2018-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0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孙华;陈志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91/052 | 分类号: | C07D491/052;C07D491/153;C07D491/147;C07D495/14;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沧***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稠合多 环化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稠合多环化合物,具有如式(I)或式(II)所示的结构。上述的稠合多环化合物具有高的三线态能级和玻璃态转变温度,作为发光层主体材料能够保障能量向客体材料的高效传递,且不易结晶,有利于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调节稠合多环化合物的取代基团,使其兼有电子传输和空穴传输性能,减小了其单线态和三线态能级差,拓宽了载流子的复合区域,防止三线态激子湮灭。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至少有一个功能层中含有上述的稠合多环化合物,稠合多环化合物作为发光层的主体材料,与相邻的载流子传输层能级匹配,在提高器件发光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器件的驱动电压,有利于实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长效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稠合多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Pope等人于1965年首次发现了单晶蒽的电致发光性质,这是有机化合物的首例电致发光现象;1987年,美国Kodak公司的Tang等采用有机小分子半导体材料研制成功低电压、高亮度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作为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宽视角、低能耗、色彩丰富、相应速度快、适用温度范围广以及可实现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在显示和照明领域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OLED多采用三明治结构,即将有机发光层夹在两侧电极之间。发光机理为:在外界电场的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由阴极和阳极注入到有机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并在有机发光层中复合生成激子,激子辐射跃迁回到基态并发光。在电致发光过程中,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同时产生,根据电子自旋统计规律推测,单线态激子与三线态激子的比例为1:3,单线态激子跃迁回基态,材料发荧光,三线态激子跃迁回基态,则材料发磷光。
荧光材料是最早应用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Materials),种类繁多,价格便宜,但是受电子自旋禁阻的限制只能利用25%的单线态激子发光,内量子效率较低,限制了器件的效率。对磷光材料而言,利用重原子的自旋耦合作用,单线态激子的能量通过系间窜越(ISC)转移到三线态激子中,进而由三线态激子发出磷光,理论上可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然而,磷光器件中普遍存在浓度淬灭和三线态-三线态湮灭现象,使器件的发光效率受到影响。
采用掺杂方式制作的OLED器件在器件的发光效率上具有优势,因此发光层材料常利用主体材料掺杂客体材料形成,其中,主体材料是影响OLED器件的发光效率和性能的重要因素。4,4'-Bis(9H-carbazol-9-yl)biphenyl(CBP)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主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空穴传输性质,但CBP作为主体材料使用时,由于CBP的玻璃态转变温度低,易于重结晶,导致OLED器件的使用性能和发光效率降低;另一方面,CBP的三线态能量低于蓝光掺杂材料,导致了从主体材料向客体材料能量转移的效率低,降低了器件效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发光层的主体材料的三线态能级低、易结晶,主体材料的能量不能高效传递至客体材料,导致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发光性能低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稠合多环化合物,具有如式(I)或式(II)所示的结构:
其中,环A分别独立地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下述基团:苯环,3元到7元的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碳环,3元到7元的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杂环,C6~C30的稠合芳环,或者C3~C30的稠合杂环;所述环A与接邻苯基形成共有一边的稠环;
R1-R10分别独立表示氢,卤素,氰基,烷基,烯基,炔基,环烷基,烷氧基,硅烷基,芳基或杂芳基;
L为单键,C1~C1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脂肪烃基,C6~C6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者C3~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163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