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低成本人员行为追踪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21596.8 | 申请日: | 201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5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郭泽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优奥创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德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29 | 代理人: | 刘磊娜;杨瑞龙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朝阳区高井文化***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员行为 超高频 算法分析 追踪系统 低成本 热力 追踪 用户偏好数据 地图信息 数据收集 识别码 偏好 算法 采集 传输 应用 分析 | ||
本发明属于签到方法技术领域,提出了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低成本人员行为追踪系统,本发明中RFID标签采用一人一识别码,通过RFID中间件和MQ对数据进行采集和传输,并通过追踪算法分析得出人员行为追踪数据,通过偏好算法分析得出人员用户偏好数据,通过热力算法呈现热力地图信息,数据收集简便、快捷,分析准确,便于广泛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员行为追踪方法技术领域,涉及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低成本人员行为追踪系统。
背景技术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无需人工干预。RFID标签分为被动、半被动、主动三类。由于被动式标签具有价格低廉,体积小巧,无需电源的优点,目前市场中的RFID标签主要是被动式的。被动式标签其内部集成电路通过接收到的电磁波进行驱动,这些电磁波是由RFID阅读器发出的。当标签接收到足够强度的讯号时,可以向阅读器发出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ID号(全球唯一代码),还可以包括预先存在于标签内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内存)中的数据。
目前主流的行为追踪系统主要使用WIFI和低功耗蓝牙4.0技术作为技术支撑,WIFI和蓝牙4.0追踪系统在实际使用当中受环境电磁干扰严重,并且WIFI并不能识别出具体的行为人员,蓝牙4.0因为技术原因,蓝牙标签为有源标签,成本和体积很难控制。而采用超高频RFID标签作为追踪系统技术实现,电磁干扰影响小,RFID标签成本低廉,同时可以在电子存储区储存用户身份信息,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低成本人员行为追踪系统,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低成本人员行为追踪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S1、RFID打印机通过网络或本地数据库获取用户数据,并将用户唯一ID写入RFID标签的EPC区,其他相关数据写入USER区,然后RFID打印机将用户身份信息打印至RFID标签的卡面,如用户姓名、公司地址以及权限码二维码,得到用户专属RFID标签;
S2、RFID打印机将步骤S1中相关数据同步到云端服务器,同时显示用户制卡成功并标记用户首次签到信息;
S3、用户携带专属RFID标签进入设置有RFID扫描器的区域,RFID扫描器扫描专属RFID标签并将数据传送给RFID采集中间件;
S4、RFID采集中间件将采集到的专属RFID标签中EPC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将将优化后的结果发送至云端服务器;
S5、云端服务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到用户行为轨迹、地图热力分析、场馆或展岛访问排行数据结果。
作为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1中RFID扫描器的区域为各类设置有若干个RFID扫描器的场馆或展岛,RFID扫描器构成场馆的位置坐标,并对不同时间点经过的相同或者不同的专属RFID标签进行扫描,将数据传递给RFID采集中间件。
作为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2中RFID采集中间件对相同或者不同专属RFID标签的身份信息、经过RFID扫描器的次数和时间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传送至云端服务器。
作为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3中云端服务器将同一个场馆或展岛中所有RFID扫描器扫描到的同一个用户专属RFID标签数据信息筛选出来,并按时间排序在地图上绘制出同一个用户在每个RFID扫描器下的停留时长从而分析出用户行为轨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优奥创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优奥创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215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