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锆/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26141.5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8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鲁平才;赵银主;董银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0 | 分类号: | C08L23/10;C08L23/08;C08L23/12;C08K3/32;C08K5/17;B29C47/9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3 | 代理人: | 王华 |
地址: | 212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磷酸锆 聚丙烯复合材料 制备 表面处理剂 聚丙烯 白色蜡状固体 表面包覆处理 传统生产工艺 双螺杆挤出机 熔点 表面预处理 聚丙烯材料 十八烷基胺 原料重量份 新型层状 常温下 混造粒 添加量 称量 共混 熔融 挤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磷酸锆/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磷酸锆/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原料重量份组成为:聚丙烯:80~90份,弹性体:5~10份,磷酸锆3~10份,表面处理剂:0.03份~0.2份。制备时将称量好的上述各组分于一定温度双螺杆挤出机中共混造粒。本发明采用磷酸锆作为新型层状材料,在少量的添加量下(3%~10%)能显著提高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可获得低密度的高性能聚丙烯材料。本发明采用十八烷基胺为表面处理剂,其在常温下呈白色蜡状固体,熔点为50~52℃,在挤出共混过程中可以首先较快地发生熔融,对填料实现表面包覆处理,省去了传统生产工艺中对填料要进行表面预处理的加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丙烯/磷酸锆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作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聚烯烃材料,其可以通过增韧、增强、填充、共混等改性方法得到综合性能优异的改性材料,在汽车、家电、建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聚丙烯的填充改性,通过添加廉价的滑石粉、云母粉、碳酸钙、高岭土等无机填料,一方面改善了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另一方面降低了聚丙烯材料的价格,提升了材料性价比,该方法受到了广大的塑料改性厂家的青睐。但是传统的滑石粉、云母等填料在填充改性聚丙烯时,往往填充量较大,正常在20%左右,导致所获得聚丙烯复合材料密度较大,不符合目前汽车材料领域对汽车轻量化的需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性能的聚丙烯/磷酸锆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聚丙烯/磷酸锆复合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进一步的,聚丙烯/磷酸锆复合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所述聚丙烯为均聚聚丙烯或共聚聚丙烯。
所述弹性体为乙烯-辛烯共聚物(POE)或乙丙三元橡胶(EPDM)。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聚丙烯/磷酸锆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各配方量的原料混合后,于双螺杆挤出机中共混造粒。
所述共混造粒的温度为50~230℃。
进一步的,双螺杆挤出机从加料口到机头的温度依次为:50~80℃、100~120℃、150~160℃、180~190℃、200~230℃、210~230℃、210~220℃、℃、210~220℃、210~220℃。具体的,双螺杆挤出机从加料口到机头的温度依次为:50℃、100℃、150℃、180℃、200℃、210℃、220℃、210℃、200℃或者依次为:80℃、120℃、160℃、190℃、230℃、230℃、220℃、210℃、200℃。
本发明把十八烷基胺、磷酸锆、聚丙烯、弹性体在混合机中先预混合好,然后直接到挤出机中共混挤出,这里的关键是挤出机温度的设置,挤出机前段的温度设置在十八烷基胺的熔点之上,聚丙烯的熔点之下,让十八烷基胺先熔融,呈流动状态包覆处理填料。磷酸锆是一种多功能层状固体材料,用在聚丙烯复合材料中,与滑石粉、云母等传统的层状填充材料相比,即使在较低用量的情况下,亦能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同时能提升材料的抗氧化和抗老化稳定性,通过该途径有望获得轻量化的高性能聚丙烯材料,满足聚丙烯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需求。
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磷酸锆作为新型层状材料,在少量的添加量下(3%~10%)能显著提高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可获得低密度的高性能聚丙烯材料。
本发明采用十八烷基胺为表面处理剂,其在常温下呈白色蜡状固体,熔点为50~52℃,在挤出共混过程中可以首先较快地发生熔融,对填料实现表面包覆处理,省去了传统生产工艺中对填料要进行表面预处理的加工工艺,操作流程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261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