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FT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32886.2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28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锋;邬金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62 | 分类号: | G02F1/1362;G02F1/1368;G02F1/1343;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5 | 代理人: | 林才桂;鞠骁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扇出线 绝缘层 液晶显示面板 层间绝缘层 第二金属层 第一金属层 第一层 金属层 数据线连接 交叠设置 依次设置 走线连接 有效地 窄边框 衬底 触控 减小 两组 线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TFT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该TFT阵列基板包括于衬底上方依次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一层间绝缘层、第二金属层、第二层间绝缘层及第三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包括位于扇出走线区内的多条第一扇出线,第二金属层包括位于扇出走线区内的多条第二扇出线,第三金属层包括位于扇出走线区内的多条第三扇出线,第一扇出线、第二扇出线、第三扇出线中的两组与数据线连接,另一组与触控走线连接,由于第一扇出线与第二扇出线之间设有第一层间绝缘层,第三扇出线与第二扇出线之间设有第二层间绝缘层,从而第一扇出线、第二扇出线、第三扇出线可以交叠设置,能够有效地减小扇出走线区的面积,有助于实现窄边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TFT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在显示技术领域,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等平板显示装置已经逐步取代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机身薄、省电、无辐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通常液晶显示面板由彩膜(Color Filter,CF)基板、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阵列基板、夹于彩膜基板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之间的液晶(Liquid Crystal,LC)及密封胶框(Sealant)组成。液晶显示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分子,两片玻璃基板中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通过通电与否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请参阅图1,为现有的一种TFT阵列基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该TFT阵列基板包括衬底31、设于衬底31上的遮光层32、覆盖遮光层32的底层绝缘层33、设于底层绝缘层33上的有源层34、覆盖有源层34的栅极绝缘层35、设于栅极绝缘层35上的第一金属层、覆盖第一金属层的层间绝缘层37、设于层间绝缘层37上的第二金属层、覆盖第二金属层的平坦化层39、设于平坦化层39上的第三金属层、覆盖第三金属层的顶层绝缘层311、设于顶层绝缘层311上的公共电极312、设于公共电极312上的钝化层313以及设于钝化层313上的像素电极314,其中,第一金属层包括位于有源层34上方的栅极36,第二金属层包括源漏极38及多条数据线,数据线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第三金属层包括触控走线310,触控走线310用于传输触控信号,公共电极312经顶层绝缘层311上的过孔与触控走线319连接,请参阅图2,图1所示的TFT阵列基板的扇出区域内,包括多条第一扇出线301、第二扇出线302及第三扇出线303,多条第一扇出线301均位于第一金属层,多条第二扇出线302均位于第二金属层,多条第一扇出线301及多条第二扇出线302分别电性连接多条数据线,多条第三扇出线303均位于第三金属层,多条第三扇出线303分别电性连接多条触控走线310,由于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及第三金属层相互之间均绝缘,因此第一扇出线301、第二扇出线302及第三扇出线303之间可以交叠,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扇出区域的尺寸而实现窄边框,然而,该TFT阵列基板在制作时需要利用到12道光罩(mask),制作过程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28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