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气味ABS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33060.8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6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灿耀;朱国典;方安平;杨贵昌;桑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圆融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55/02 | 分类号: | C08L55/02;C08L77/00;C08K13/02;C08K5/134;C08K5/526;B29C47/78;B29C47/9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万志香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低气味 混合料 微波加热条件 小分子化合物 添加剂分子 有机小分子 局部过热 绿色环保 有效减少 挤出机 重量份 称取 共混 熔融 喂料 造粒 添加剂 异味 微波 挤出 分解 引入 生产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气味ABS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重量份计,称取制备原料,原料共混,得混合料;所述制备原料包括:ABS树脂5~100份、填料0~40份、助剂0.2~10份;将所述混合料喂料至挤出机中并在微波加热条件下熔融、挤出、造粒,得低气味ABS组合物。本发明将微波引入到ABS组合物制备中,能够确保热量渗透到ABS大分子和添加剂分子的内部,避免局部过热导致不必要的过度反应,进而有效减少ABS或添加剂在生产ABS组合物时分解为有异味的小分子化合物,明显地降低ABS组合物的气味等级;工艺简单、绿色环保,无需额外添加降低有机小分子的助剂;也不会对ABS组合物的性能造成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组合物领域,特别是涉及低气味ABS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ABS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和医疗器械等行业,然而ABS组合物在使用过程中,尤其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出含某些难闻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气味。当汽车里气味达到一定浓度时,驾乘人员可能出现头晕、头疼、疲倦和恶心等症状,严重时会伤害到人体的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记忆力减退。我国将于2018年7月1日起将现行的推荐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27630-2011))作为车用材料的强制标准。因此,开发一种低气味ABS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具有绿色环保的现实意义。
目前,生产低气味ABS组合物常用的方法有五种:
第一,选用低气味的ABS树脂和助剂:使用低气味的ABS树脂和助剂时,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组合物中有机小分子的气味浓度。然而,事实上,ABS组合物的挤出粒料的气味仍然较大,需要对其进一步处理。尤其ABS树脂通常含有生产过程中残留下来的有气味的有机小分子,这对优选低气味ABS树脂增加了难度。
第二,在挤出造粒工段增加真空脱挥装置:在螺杆挤出机安装真空装置,使得在挤出造粒过程保持较高的真空度,这种广泛应用于ABS组合物改性行业的方法加工条件要求苛刻且能耗高,同时单一的真空脱挥装置并不能完全去除异味,必须配合其他措施同时使用。
第三,在挤出造粒工段对熔融的混合物进行抽提:添加富含低沸点易挥发组分的试剂或直接在挤出造粒工段导入气体(如二氧化碳或氮气),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气味浓度,但会明显增加生产成本和生产难度。
第四,对挤出粒料进行烘烤:对挤出粒料进行高温(90~140℃)烘烤,使用这种同样广泛应用于改性行业的方法处理后的ABS组合物粒料的气味确实可以满足下游客户低气味的要求,但加工条件要求苛刻且能耗高,不利于大规模的连续生产;
第五,使用气味吸收剂:在ABS组合物挤出造粒过程中添加各种除味剂,如硅铝酸盐、活性炭、多孔二氧化硅、多孔氧化铝、多孔分子筛或组合而成的混合物,这种方法生产的ABS组合物在升温情况下容易使有异味的气体再次释放出来,且这些无机除味剂与ABS树脂相容性不佳,可能引起材料性能的衰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低气味ABS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低气味ABS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其工艺简单并且能够有效降低ABS组合物的气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低气味ABS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重量份计,称取制备原料,原料共混,得混合料;所述制备原料包括:ABS树脂5~100份、填料0~40份、助剂0.2~10份;
(2)将所述混合料喂料至挤出机中并在微波加热条件下熔融、挤出、造粒,得低气味ABS组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圆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圆融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30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