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产水杨酸和雷帕霉素的吸水链霉菌及其在防治植物卵菌和真菌病害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33845.5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76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任茂智;冯顺;金良;罗秀媚;汤世才;弗朗索瓦·塞黑尼尔;车兴壁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8;A01P3/00;C12R1/55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邹晓艳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杨酸 霉素 吸水 霉菌 及其 防治 植物 真菌 病害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产水杨酸和雷帕霉素的吸水链霉菌在防治植物卵菌和植物真菌病害中的应用。还公开了保藏号为CGMCC No.15518的产水杨酸和雷帕霉素的吸水链霉菌及其在防治植物卵菌和植物真菌病害中的应用。本发明鉴定了一种针对植物卵菌和真菌病害,特别是马铃薯晚疫病菌、枯萎病菌的生防菌,利用该菌能够显著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为生物防治植物卵菌和真菌病害,特别是马铃薯晚疫病和枯萎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枯萎病及其他植物病害,减少经济损失,对降低农药使用、缓解环境污染的具有重要意义,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产水杨酸和雷帕霉素的吸水链霉菌及其在防治植物卵菌和真菌病害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卵菌和真菌病原菌的危害。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山脉一带,属于茄科茄属双子叶植物。马铃薯也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其地位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由卵菌病原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致病疫霉具有无色无隔菌丝,由菌丝产生的孢囊梗呈合轴分支,孢囊梗顶端膨大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呈卵形、楠圆型等。致病疫霉在田间发病呈中心发病症状,先有一株感病,然后向四周扩散病菌。在较低温度高湿度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张,可在较短时间内致使田间大面积发病,造成绝产。最严重的一次是致病疫霉曾引起爱尔兰大饥荒,导致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因此,积极开展致病疫霉的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我国发生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实施科学有效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卵菌可引起植物严重病害,真菌病原菌也严重威胁植物生长。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可以侵染100多种植物,造成枯萎病发生、流行和成灾。马铃薯采前的枯萎病和采后干腐病就是由于尖孢镰刀菌造成的,近几年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巨大危害。对香蕉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病害香蕉枯萎病也是由尖孢镰刀菌造成的。
早疫病病原菌种类复杂,其中以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为优势种,是引起马铃薯早疫病最常见、为害较严重的一种,减产可达30%~78%,严重地块病株率甚至高达100%。
番茄灰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灰霉病是番茄上危害较重且常见的病害,各菜区都发生。除危害番茄外,还可危害茄子、辣椒、黄瓜、瓠瓜等多种作物。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其分布广泛、遍布于世界各大产棉区。其危害200多种双子叶植物,包括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多年生植物和木本植物。其中,它对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的危害最大,侵害全世界2/3的棉花种植区域,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黑白轮枝菌(V.albo-atrum)是两种流行的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其中V.dahliae更为典型
针对植物病害的防治,生产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病情预警预报系统、选育抗病品种、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在这几种措施中,化学防治的效果是目前广泛采用快速而直接的防治措施,但是化学防治不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而危害环境生态,得不偿失。而生物防治可以显著克服化学防治的缺点。但是,生物防治作为新兴的科学,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与化学杀菌剂比较,稳定性较低,见效慢。目前市场上生物防治药物或措施尚未广泛推广开来。因此,寻找或发现一种理想的生物防治药物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38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