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隐私保护的身份属性证明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34208.X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9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郭楠;欧阳嘉艺;孟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9/32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胡晓男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隐私 保护 身份 属性 证明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隐私保护的身份属性证明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服务商服务端生成服务的访问策略,向服务商客户端发送该访问策略,服务商服务端对证据进行验证;服务商客户端向服务商服务端发送服务请求,重定向到系统客户端,向其转发访问策略;系统服务端请求属性的证书;对证书中的属性重新签名,并生成属性的凭证,颁发给系统客户端;系统客户端检索访问策略中的属性标签:若该属性的凭证未保存在系统客户端中,则系统客户端向系统服务端申请该属性的凭证;通过聚合签名生成用于属性证明的证据,并发送给服务商服务端。服务商无法得到用户的真实属性信息,用户的隐私得到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安全与隐私保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隐私保护的身份属性证明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身份认证是在线服务提供商验证用户身份有效性的基本技术手段,目前的身份认证过程需要用户将诸如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提交给服务提供商进行验证,由于缺乏有效的隐私保护机制,使得服务提供商过度收集用户的身份信息,这些敏感的身份信息被用来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偏好,甚至在用户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分发给直销等第三方应用。
近年来由于隐私泄露而导致的身份盗用、诈骗问题层出不穷,从个人用户隐私权的角度来看,用户对于自身隐私信息失去控制,很有可能被攻击者盗用合法身份进行非法行为,给用户财产及生命安全带来危害;从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看,由于留存大量用户敏感信息,因此极易成为攻击者的目标,一旦数据库发生泄露,不仅会威胁到核心业务,也会在名誉和用户赔偿上受到极大影响。因此,隐私保护的身份认证技术是互联网应用的刚需。
eID在我国被定义为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由公安部统一签发,以密码学相关技术为基础,智能卡芯片为载体,公民通过eID在网络上远程证明自己的真实、有效身份的同时保护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具有隐私保护、普适性等特点。我国近年来同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技术标准。2002年,通过分析、研究国外PKI/PMI标准体系,完成了适合于国内的PKI/PMI标准的制定;2008年,开始研究身份管理(IdM)相关技术,将其分为三个技术阶段,分别是:1.研究IdM的需求;2.设计应用场景,制定IdM体系架构、功能模块以及协议机制;3.完善数据模型,制定API接口。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分别于2011年10月和2012年7月牵头负责研究制定了《网络电子身份格式规范》和《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载体安全技术要求》。我国对于eID的推行已取得显著成果,2012年,已将北京邮电大学作为试点,发放了3万张加载eID的校园卡。公安部分别于2012年、2014年和2016年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签订协议,合作发行嵌入eID的金融IC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隐私保护的身份属性证明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隐私保护的身份属性证明系统,包括:系统服务端、系统客户端和服务提供商;
服务提供商:被实例化为服务商客户端和服务商服务端,服务商服务端生成服务的访问策略,向服务商客户端发送该访问策略,服务商服务端对用于属性证明的证据进行验证,验证证据的有效性和所有权:如果验证通过,服务商服务端批准服务商客户端的服务请求,否则,拒绝服务商客户端的服务请求;服务商客户端向服务商服务端发送服务请求,重定向到系统客户端,向其发送该访问策略;
系统服务端:向身份颁发者请求某类属性的证书;对证书中的属性重新签名,并生成属性凭证,将属性凭证颁发给系统客户端;
系统客户端:解析访问策略后,检索访问策略中的属性标签:若该属性的凭证未保存在系统客户端中,则系统客户端向系统服务端申请该属性的凭证,系统服务端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向系统客户端发送身份认证通知;接收到身份认证通知后,与系统服务端交互,完成身份认证;通过聚合签名,生成用于属性证明的证据,并将证据发送给服务商服务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隐私保护的身份属性证明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42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家居安全防护系统
- 下一篇:一种适用于挖掘机的动态密码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