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光波幅值比的色散位移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35229.3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11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袁道成;刘乾;何华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B11/02 | 分类号: | G01B1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翟长明;韩志英 |
地址: | 6219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色散位移 传感器 波幅 光源 色散物镜 探测单元 环行器 波长 非接触位移传感器 被测物体位置 位移传感器 线阵探测器 被测物体 光探测器 光纤顺序 计算单元 光波 波长光 连续谱 共焦 色散 测量 光纤 聚焦 发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波幅值比的色散位移传感器。该色散位移传感器包括通过光纤顺序连接的光源、环行器、色散物镜,探测单元再通过光纤与环行器连接,探测单元获得的数据输入至计算单元进行计算。该色散位移传感器的光源可发射包含有两个波长的光波,不同波长的光通过色散物镜后聚焦在两个不同距离的位置上,当被测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时,光探测器收到的两个波长光的相对强度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据此可以确定被测物体的位移。本发明的基于光波幅值比的色散位移传感器克服了色散共焦位移传感器因应用连续谱光源和线阵探测器而导致的测量速度低的不足,得到了一种高速的非接触位移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几何量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光波幅值比的色散位移传感器。
背景技术
位移测量是几何量测量的一个最基础项目,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接触式的位移测量需求越来越多,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非接触位移传感器按照工作原理主要分为电感式、电容式、光学式等。电感式和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对被测对象的导电性能有一定的要求,而光学式位移传感器则对被测对象基本无要求,因此光学式位移传感器应用比较广泛。光学式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分成能量法、三角法、色散共焦法等。
能量法位移传感器通过光纤出射和收集光能量,其原理是:当被测物体与光纤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光纤收集到的光能量也随之发生变化。能量法位移传感器装置简单、成本低,但是测量精度比较低,一般适用于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形。
三角法位移传感器通过出射光与反射光之间的三角关系来确定被测物体的移动情况。三角法位移传感器精度比较高,但是由于采用了三角关系原理,探测器、光源、镜头的空间排布需要满足一定的关系,因此传感器体积比较大,而且横向分辨率也比较低,测量精度易受反射光强的影响。
色散共焦位移传感器基于共焦显微原理,通过色散物镜得到不同距离的光聚焦点,被测物体把对应距离处的聚焦光和非聚焦杂光反射回来,在接收端设置微小的针孔过滤非聚焦的杂光,然后以光谱装置获得不同波长的光的强度,光强度最大的光的波长则对应着此时被测物体的位移,从而实现了快速、高分辨力的位移测量。色散共焦位移传感器的测头体积比较小,而且不受电磁环境影响,适应性比较强。但是,由于色散共焦位移传感器需要连续光谱光源提供照明,因此每个波长的平均能量比较低,测量速度比较快时信号的信噪比很低。此外,由于探测器需要获得很宽光波段的光能量信息,因此采用线阵CCD采集信号时,较大的像素数量就导致数据处理速度降低,进而影响了信号的采集速度。连续光谱照明和宽波段信号采集导致了色散共焦位移传感器的测量速度无法进一步提高,制约了传感器在高速测量场合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光波幅值比的色散位移传感器。
本发明的基于光波幅值比的色散位移传感器,其特点是:所述的色散位移传感器包括通过光纤顺序连接的光源、环行器、色散物镜,探测单元再通过光纤与环行器连接,探测单元获得的数据输入至计算单元进行计算;
所述的探测单元为光谱探测器。
所述的光源为多波长的LED光源或半导体激光源。
所述的光纤为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
所述的探测单元还可以替换为光谱分光元件和m个光谱探测器,m≥2,m个光谱探测器按照出射光的波长分别探测光谱分光元件的出射光。
所述的环行器还可以采用耦合器替换。
本发明的基于光波幅值比的色散位移传感器中的光源可以发射最少包含两个波长的光波,因为两个波长分布上的光能量比较强,所以得到的信号信噪比也比较高,而且对应采用了两个探测器,信号传输和处理速度可以得到非常大的提升。由于在光源和探测器方面的独特设计,本发明的基于光波幅值比的色散位移传感器能够实现很高的测量速度并同时保持高的信噪比,可满足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对位移高速测量的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52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