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加固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37042.7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5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朱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虹 |
主分类号: | E02D37/00 | 分类号: | E02D37/00;E02D3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筏板 框架结构建筑物 加固结构 相邻框架 抗震垫 抗震梁 木框架 应用前景广阔 预应力结构 抗震加固 外部设置 地震力 外边缘 阻尼块 拉结 传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加固结构,其特征是在筏板基础外部设置木框架,筏板基础外边缘设置抗震垫块,抗震垫块将筏板所遇到的地震力传递给木框架,相邻框架柱之间设置抗震梁,抗震梁中部设置阻尼块;相邻框架梁之间采用预应力结构进行拉结。本发明抗震加固效果好,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震加固结构,特别涉及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在抗震设防区,部分框架结构建筑物在竖向承力方面可能能达到要求,但是抗震性能却达不到要求。抗震性能主要表现在框架柱的延性不够,框架梁的刚度不够,基础抗震能力不足。如果不在抗震性能方面进行加强,那么在地震发生时结构会出现破坏,对这些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提高建筑物结构的延性、刚度以及强度,从而使建筑物在地震灾害不致受到破坏是工程人员面临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木框架的缓震作用提升了基础的抗震性能,通过对框架柱的加固形成竖向抗震构造,通过框架梁的加固形成横向抗震构造。
在筏板基础外部设置木框架,木框架由四块木头组成,木头直径为140-160mm,相邻木头之间采用榫接,木头榫头凸出长度为30-40mm,榫头采用圆形,榫头直径为30-40mm,圆形榫头在外部地震力的作用,会产生旋转滚动,通过旋转作用耗散了地震能量。筏板基础外边缘设置抗震垫块,抗震垫块间距为300-400mm,抗震垫块由抗震钢板和抗震橡胶块组成,抗震钢板和抗震橡胶块间隔布置,抗震钢板厚度为8-10mm,抗震橡胶块厚度为20-25mm,抗震垫块宽度和长度均为60-80mm。抗震垫块将筏板所遇到的地震力传递给木框架,木框架的弹性变形会缓解筏板承受力。施工时剥离筏板基础保护层混凝土,将抗震垫块的抗震钢板焊接在筏板基础内裸露钢筋。
当筏板基础小于等于400mm时,木框架设置一榀或者二榀;当筏板基础大于400mm时,木框架设置二榀或者三榀。
为了进一步缓解筏板基础的地震力,离筏板基础边缘700-800mm部位设置防震孔,防震孔间距为1.3-1.4m,防震孔直径为300-400mm,对于粘性土,防震孔深度大于15m且小于等于18m;对于砂性土,防震孔深度大于12m且小于等于15m。
防震孔用钻机取土后放入带透水纺布的竹笼进行护壁避免塌孔,竹笼外面包裹透水纺布,透水纺布用铁丝固定在竹笼上。防震孔内填塞聚苯泡沫块,防震孔可以阻隔地震水平力路径的传递,防震孔内聚苯泡沫块可以有效缓冲地震力。
对于层高小于等于3m的建筑物,相邻框架柱之间设置一道抗震梁,抗震梁设置在框架柱高度方向的中部;对于层高大于3m且小于等于4m的建筑物,相邻框架柱之间设置两道抗震梁,第一道抗震梁设置在楼板以上1.5m处,第二道抗震梁设置在楼板以上2.5m处;对于层高大于4m的建筑物,相邻框架柱之间设置三道抗震梁,其中一道抗震梁设置在框架柱高度方向的中部;抗震梁中部设置阻尼块。
阻尼块包括橡胶垫块、侧向钢板、折形钢板、聚苯泡沫颗粒,橡胶垫块厚度为80~100mm,折形钢板厚度为8~10mm,折形钢板表面形状为锯齿形,每个锯齿形的长度为8~12mm,折形钢板最远端点离橡胶垫块近端表面距离为60~80mm,折形钢板与橡胶垫块近端表面形成的空隙内填塞聚苯泡沫颗粒,聚苯泡沫颗粒粒径为8~12mm,在地震力作用下折形钢板的锯齿会出现变形,可能会出现弧形、三角形等,折形钢板的变形会耗散地震力。另外聚苯泡沫颗粒的流动也会使地震能量获得释放。
阻尼块边部设置预留孔,预留孔直径为27~30mm。折形钢板在预留孔位置设置圆形密封橡皮垫,密封橡皮垫粘结在折形钢板表面,当抗震梁钢筋穿过预留孔后密封橡皮垫予以密封,侧向钢板厚度为12~15mm。侧向钢板与折形钢板通过焊接进行联接,侧向钢板与橡胶垫块通过强力胶进行联接。
框架柱的加固施工步骤包括:
(1)用切割机去掉抗震梁部位的隔墙,将抗震梁底部清理干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虹,未经朱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70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粘防水卷材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