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影像视导的经动脉导管双靶向给药监测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42094.3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9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刘烨炜;李玥;黄钢;刘建军;陈峰;张健;孙自平;倪以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M31/00 | 分类号: | A61M3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翁惠瑜 |
地址: | 201318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给药 生物体 监测控制系统 生物体状态 双靶向给药 动脉导管 指令模块 指令 影像 肿瘤供血动脉 放射性标记 生物体信息 采集模块 毒副作用 局部药物 局部肿瘤 评估模块 全身给药 信息生成 肿瘤血管 重复给药 综合评估 干扰剂 亲和剂 病灶 供血 坏死 脏器 动脉 并发 采集 安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影像视导的经动脉导管双靶向给药监测控制系统,包括:生物体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生物体状态信息;给药指令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生物体状态信息生成给药指令;经肿瘤供血动脉给药模块,执行所述给药指令,用于向生物体实现经局部肿瘤供血动脉进行肿瘤血管干扰剂和放射性标记的坏死亲和剂的梯次给药;生物体评估模块,用于根据生物体给药后的状态信息对生物体进行综合评估,生成是否重复给药的指令,并发送给所述给药指令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在药物全身给药的安全剂量下,大大提高病灶局部药物浓度,从而大幅增强疗效,并减低其他脏器的毒副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检测系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影像视导的经动脉导管双靶向给药监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肿瘤治疗领域,传统的静脉方式给药后,抗癌药在体内分布的途径和顺序为“外周静脉→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体循环→肿瘤病灶”,因此最终到部癌灶的药物局部浓度远远低于注射时的血药浓度,药物治疗效力逐步减低的同时,初始血液流经的心、肺等正常脏器却遭受了相当大的药物毒性。以肿瘤血管干扰剂(vascular disrupting agent,VDA)康普瑞汀磷酸二钠(Combretastatin A4 phosphate,CA4P)为例,此类药物能迅速造成实体肿瘤的血管关闭,数小时内即发生不可逆的肿瘤缺血坏死。虽然已进入III期临床实验,然而,临床数据显示CA4P在病人中的疗效远不如动物实验结果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实际的临床试验中,病人的药物使用剂量受限于国际临床试验标准的最大耐受浓度(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即68mg/m2。且因为静脉注射后,药物首先进行肺循环,再经体循环分布至全身,造成血药浓度逐渐稀释,加之肝、脾都会对CA4P有所吸收,故最终药物到达肿瘤病灶的剂量不足最初静脉注射剂量的1/10。另一方面,每次静脉注射后,最高血药浓度的静脉血首先经静脉血回流入心脏,心血管一过性反应成为了最常见的毒副作用。
目前,虽然化疗、放疗及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疗法等序贯治疗正在被多中心II/III期临床试验所研究,期望借此克服VDA单药治疗后残余肿瘤短期复发的问题,但实际效果均差强人意,或全身毒副作用较大,或治疗时间长次数多,且治疗效果评估方法单一、时间滞后,严重地阻碍了VDA类药物的临床开发和利用。
针对以上各类VDA后续疗法的缺陷,国外延伸至中国而获批的专利“靶向性放射治疗”,以“肿瘤坏死靶向治疗”为最终目标,利用“肿瘤血管靶向”、“坏死靶向”以及“同位素内照射”等手段加以优化组合,形成了多快好省的、同时兼顾诊断和治疗、具有广谱针对各类恶性肿瘤的“梯次双靶实体瘤诊疗一体化新策略”。即:采用肿瘤血管干扰剂CA4P阻断肿瘤血供、可先造成瘤内90%以上的癌细胞发生坏死、为坏死亲和物质的积聚提供良好靶标,再采用带有放射性I-131标记的坏死亲和物质(例如I-131标记金丝桃素,131I-Hyp)靶向结合于肿瘤内坏死区,以高能量β射线(有效作用范围2-3mm)对残余活瘤细胞进行持续性局部放疗,既能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又对大多数实体瘤起到了有效的杀灭和抑制生长作用,还可通过I-131释放的γ射线在核素影像上显示尚未发现但已被治疗的转移瘤灶、并对病灶部位进行长期(1-2个月)实时影像学监测。多项临床前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前同情用药”结果表明“梯次双靶”诊断、治疗同步完成,对于肿瘤生长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临床症状改善、生存期延长。此方法的优势为:第一靶药物“肿瘤血管干扰剂”(目前常用CA4P)广泛适用于多数实体恶性肿瘤,既保证了肿瘤选择性(避免破坏正常组织)、又实现了治疗的广谱性(针对几乎所有实体癌肿,而非仅仅针对某脏器或某组织的癌肿);第二靶药物“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坏死亲和剂”(目前常用131I-Hyp)为小分子,易渗透、成本低、靶向性好,能牢固结合于CA4P造成的坏死部位(在肿瘤坏死灶的分布达到>3.34%ID/g),以其携带的各类射线分别完成短距离杀伤作用(β射线累积辐射剂量达到5000Gy)与长距离示踪作用(γ射线),选择性强、副作用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健康医学院,未经上海健康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20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药物控释装置及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妇科临床给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