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受电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42835.8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72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曹金灿;唐雪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10 | 分类号: | H04L12/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备 | ||
公开了一种受电设备(PD)。该PD的整流电路采用4个MOSFET以降低成本。并且这4个MOSFET的位置按照触点对1,2上的电势低于触点对3,6上的电势并且触点对7,8上的电势低于触点对4,5上的电势的前提布置,使得每一触点组的PoE电流仅经过其中两个MOSFET而不经过二极管,以降低功率损耗。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受电设备。
背景技术
以太网供电(英文:Power over Ethernet,PoE)系统包括供电器材(英文:powersourcing equipment,PSE)和受电设备(英文:powered device,PD)。PSE经由以太网双绞线在和PD通信的同时向PD供电。以太网双绞线包括8根线,用1至8编号。其中线1和线2成对,线3和线6成对,线4和线5成对,线7和线8成对。成对的两根线绞在一起。广泛使用的百兆以太网用其中的1,2线对和3,6线对通信,而4,5线对和7,8线对空闲。因此,1,2线对和3,6线对为一组,4,5线对和7,8线对为另一组。早期的以太网供电一般使用数据线对组(1,2线对和3,6线对)供电。新的以太网供电可以用两组线对一起供电。图1为一种PD的结构。图1中PD采用二极管全桥整流电路。
二极管的功率损耗大。因此该PD的功率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PD,以提高PD的功率利用率。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PD。该PD包括以太网端口,整流电路和PD电路。其中,所述以太网端口包括第一触点对,第二触点对,第三触点对和第四触点对。所述第一触点对用于与以太网线的1,2线对相连。所述第二触点对用于与以太网线的3,6线对相连。所述第三触点对用于与以太网线的4,5线对相连。所述第四触点对用于与以太网线的7,8线对相连。所述整流电路包括四个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英文: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和至少四个二极管。所述四个MOSFET分别为第一MOSFET,第二MOSFET,第三MOSFET和第四MOSFET。所述至少四个二极管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触点对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相连,并且与所述第一MOSFET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触点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且与所述第二MOSFET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触点对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且与所述第三MOSFET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触点对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相连,并且与所述第四MOSFET的第一端相连。所述PD电路的电源输入正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且与所述第二MOSFET的第二端相连,并且与所述第三MOSFET的第二端相连,并且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PD电路的电源输入负极与所述第一MOSFET的第二端相连,并且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相连,并且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相连,并且与所述第四MOSFET的第二端相连。
触点对1,2上的电势低于触点对3,6上的电势并且触点对7,8上的电势低于触点对4,5上的电势为PoE中最广泛的使用场景。上述场景中PD中的第一至第四二极管都截止。因此,由于电流仅经过MOSFET而不经过二极管,PD的整流电路的损耗小。而相比于采用8个MOSFET的整流电路,在功率损耗相同的情况下,上述结构降低了PD的复杂度和成本。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中,所述第一MOSFET的栅极与所述第二触点对相连。所述第二MOSFET的栅极与所述第一触点对相连。所述第三MOSFET的栅极与所述第四触点对相连。所述第四MOSFET的栅极与所述第三触点对相连。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中,所述第一MOSFET为N型MOSFET。所述第二MOSFET为P型MOSFET。所述第三MOSFET为P型MOSFET。所述第四MOSFET为N型MOSFET。当触点对1,2上的电势低于触点对3,6上的电势并且触点对7,8上的电势低于触点对4,5上的电势时,采用上述类型的MOSFET无需额外的驱动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28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