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田酸化废酸液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50702.5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8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军;李朋江;吴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俞晓明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酸液 油田酸化废酸液处理 石油类污染物 絮凝沉淀 破乳 酸化 无机物 曝气生物滤池 综合排放标准 剩余有机物 有机物氧化 高效吸附 胶体物质 深度处理 絮凝效果 油田酸化 悬浮物 再利用 出水 除掉 废液 气浮 二氧化碳 沉淀 水质 污水 净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田酸化废酸液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破乳、气浮、Fenton氧化、絮凝沉淀及深度处理。本发明首先采用破乳和气浮除掉酸化废酸液的石油类污染物,然后采用Fenton氧化将酸化废酸液中的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降低了TOC含量;同时还将Fe2+氧化为Fe3+,再利用Fe3+的絮凝效果将废液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沉淀下来;最后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对絮凝沉淀处理后出水中剩余有机物、无机物、石油类污染物、Fe2+和Fe3+进行高效吸附,进一步净化了水质。本发明处理方法简单,处理效果好,经过本发明处理后的油田酸化废酸液中各项指标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田酸化废酸液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油田在生产过程中有一种增产措施叫酸化,目前,国内外油井酸化处理使用的酸性溶液主要是盐酸-氢氟酸。利用酸性溶液溶解地层中的岩石矿物、堵塞物,疏通地层通道,提高地层渗透率,从而达到油井增产的目的。酸化后产生的废液中含有原油、残酸溶液及酸与地层矿物质反应生成的溶解在水中或被水携带的其他物质,其中大部分为原油和残酸溶液。
现有技术中往往是通过对含酸废液进行一定程度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逐步加入碱性溶剂和破乳剂等,中和含酸原油中的酸性液体。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随着温度的升高,废液中的酸类化合物更容易与设备发生反应,甚至加快对容器和生产设备的含铁保护膜的腐蚀速率,而且对温度的控制不易实现,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处理过程中逐步加入各种溶剂也不是很方便,需要一定的人力成本和生产风险。
公开号为CN 1353090 A的中国发明专利《油田酸化废酸液处理方法和装置》中公开了一种酸化废酸液的处理方法,该方法是直接往酸化废酸液中加过氧化氢进行Fenton氧化反应,利用Fenton氧化消耗掉废酸液中的部分酸,同时还将废酸液中的Fe2+氧化为Fe3+,再利用Fe3+的絮凝作用将废酸液中的固体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絮凝沉淀后固液分离除去。该专利虽然对含酸废液具备一定的处理效果,但是在处理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酸化废液中含有的原油对整个处理工艺的影响,因此导致处理效果不太理想,同时也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酸化废液中的浮上油分布在酸化废液的表面,影响酸化废液的透气性,从而影响对氧的吸收,进而影响废液中有机物的处理效果;乳化油会与废液中的悬浮颗粒、Fe2+、Fe3+以及化学试剂一起沉降,形成具有较大黏性的油泥团,堵塞管道和设备,同时还影响Fe3+以及投入的化学试剂的利用效率。此外,由于悬浮的浮上油在取样分析的时候不容易取样均匀,因此影响TOC、COD测量的准确性。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油田酸化废酸液处理方法,以解决上述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田酸化废酸液处理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含酸废液采用加热方法处理时导致处理设备加快腐蚀的问题,还解决了不经除油、直接采用Fenton氧化、絮凝处理导致的处理效果不理想以及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田酸化废酸液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除油处理
步骤1.1,破乳:按照1L酸化废酸液:3-5mg复合破乳剂的比例往酸化废酸液中加入复合破乳剂,并以500-1000r/min的速度搅拌10-30min,搅拌完毕后静置1-2h,然后排出上层轻油和底层重油,即得到初步除油处理酸化废酸液;
其中,所述复合破乳剂由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醚、鼠李糖脂、EDTA-2Na、水按照50:25:1:10的质量比混合配制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石油大学,未经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07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