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环形钢耗能节点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53007.4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78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征;何敏娟;王希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H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剪力墙 胶合木 正交 钢连接件 耗能 并排设置 地震作用 耗散能量 抗震耗能 木剪力墙 相对滑移 耗能件 墙板 转动 装配 损伤 施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环形钢耗能节点,包括钢连接件、第一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第二正交胶合木剪力墙,所述第一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和第二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并排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一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和第二正交胶合木剪力墙通过若干个钢连接件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施工方便快捷,装配化程度高。在地震作用下,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在墙板平面内发生转动,使环形钢耗能件发生相对滑移而耗散能量,可以大幅降低木剪力墙的损伤,提高体系的抗震耗能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降低结构地震灾害的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环形钢耗能节点。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瞬时突发、具有重大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且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探寻合理可行的防震减灾方法尤为重要。
相比传统的建筑材料,木材具有绿色环保、资源可再生等优势。其中,正交胶合木是一种至少由三层实木锯材或结构复合板材正交组坯,采用结构胶黏剂压制而成的矩形、直线、平面板材形式的工厂预制工程木产品,其双向力学性能较好,且具有较高的平面内和平面外强度,可用作楼板和墙板。
传统的正交胶合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多以角钢节点的抗拔破坏、剪切破坏、劈裂破坏或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的开裂、分层破坏为主,使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的优势很难充分发挥,同时也导致修复困难和费用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工程结构地震灾害的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环形钢耗能节点,减小工程结构地震灾害,解决现有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节点过早破坏、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对环形钢耗能节点的设计,利用环形钢耗能件在地震作用下充分消耗能量的特性,提高正交胶合木结构的抗震耗能能力,同时有效减轻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的震后损伤。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环形钢耗能节点,包括钢连接件、第一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第二正交胶合木剪力墙,所述第一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和第二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并排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一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和第二正交胶合木剪力墙通过若干个钢连接件连接。
第一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第二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由正交胶合木(Cross LaminatedTimber,简称CLT)构成。
所述钢连接件由第一槽型钢板、第二槽型钢板和环形钢耗能件组成,所述第一槽型钢板通过自攻螺钉固定于第一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墙面,所述第二槽型钢板通过自攻螺钉固定于第二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墙面,所述环形钢耗能件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一槽型钢板和第二槽型钢板之间。
所述第一槽型钢板和第二槽型钢板的构造相同。
所述第一槽型钢板包括两个平行侧板以及连接在两个平行侧板之间的连接板,两个平行侧板上分别开设有第一螺钉孔与第二螺钉孔,所述第一螺钉孔与第二螺钉孔相错开,所述第二槽型钢板包括两个平行侧板以及连接在两个平行侧板之间的连接板,两个平行侧板上分别开设有第一螺钉孔与第二螺钉孔,所述第一螺钉孔与第二螺钉孔相错开,所述环形钢耗能件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一槽型钢板的连接板与第二槽型钢板的连接板之间。
采用的自攻螺钉长度略小于第一正交胶合木剪力墙或第二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墙板厚度,第一槽型钢板通过自攻螺钉固定于第一正交胶合木剪力墙侧边,第二槽型钢板通过自攻螺钉固定于第二正交胶合木剪力墙侧边。
所述第一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和第二正交胶合木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绕墙脚发生转动,当环形钢耗能件所受剪力大于其屈服剪力时,环形钢耗能件开始耗散能量,从而降低正交胶合木剪力墙的损伤,提高体系的抗震耗能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30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