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油道管路渗透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54529.6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20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9 |
发明(设计)人: | 陈珂;李壮;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 机油 管路 渗透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油道管路渗透检测方法,采用一种发动机油道管路渗透检测装置对发动机油道管路进行渗透检测;所述发动机油道管路渗透检测装置包括上部快装液位检测部分,下部快装注水与液位检测部分,装置电气与主控操作部分,待测管路;本发明通过工控机控制水泵与控制阀实现待测管路的注水控制,通过相应光电式液位传感器的液位反馈信号采集与处理实现对待测管路的渗透检测,并可对控制阀和传感器状态进行实时在机检查。
本发明涉及流体介质管路的渗透检测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油道管路渗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发动机油道的渗透检测是检测发动机供油管道是否畅通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各型号发动机的油路检测上。目前还没有便捷的发动机油道渗漏自动化检测方法,常采用手动或半自动的检测方法,检测耗时耗力,且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因此需要一种自动化的发动机油道渗透检查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油道管路渗透检测方法。
一种发动机油道管路渗透检测方法,采用一种发动机油道管路渗透检测装置对发动机油道管路进行渗透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油道管路渗透检测装置包括上部快装液位检测部分、下部快装注水与液位检测部分、装置电气与主控操作部分、待测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快装液位检测部分由储液腔(1)、光电式液位传感器A(2)、光电式液位传感器B(10)、快装密封接口A(11)、溢流管(9)组成,其中:
储液腔(1)为透明锥形管状腔体,透明管壁上带有水位刻度,储液腔(1)的容积要大于光电式液位传感器A(2)到控制阀A(15)之间管路容积;溢流管(9)位于透明锥形管上部,用于防止储液腔(1)中的液体介质从储液腔(1)顶端溢出,溢流管(9)末端通过软管接三通管件B(18)的A口;光电式液位传感器A(2)与光电式液位传感器B(10)在储液腔(1)轴向上的距离为已知确定值,两液位传感器用于储液腔(1)内高低液位的感测。
进一步地,所述下部快装注水与液位检测部分由移动水箱(5)、水泵(6)、快装密封接口C(7)、快装密封接口B(13)、光电式液位传感器C(14)、控制阀A
(15)、三通管件A(16)、单向阀(8)、控制阀B(17)、三通管件B(18)组成,其中:从快装密封接口B(13)向下依次是光电式液位传感器C(14)、控制阀A(15)、三通管件A(16)、控制阀B(17)、三通管件B(18);三通管件A(16)右侧接单向阀(8),单向阀(8)从右向左依次接快装密封接口C(7)、水泵(6)、移动水箱(5),液体介质流向为从水泵(6)端指向三通管件A(16)端;所述快装密封接口B(13)用于与待测管路(12)的快速连接,光电式液位传感器C(14)用于本部分水位状态感测,控制阀A(15)用于对油道管路进行注水和渗透检查过程排放水的启闭控制;三通管件A(16)用于分别与控制阀A(15)、单向阀(8)、控制阀B(17)相连接,控制阀B(17)负责注水过程中排/回水通道的关闭,以及渗透检查前对控制阀A(15)、控制阀B(17)之间的存水进行排空;水泵(6)负责从移动水箱(5)中向检测部件提供水源。
进一步地,所述待测管路(12)上端通过快装密封接口A(11)与上部快装液位检测部分连接,下端通过快装密封接口B(13)与下部快装注水与液位检测部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电气与主控操作部分由工控机(3)、无线手持控制器(4)组成,其中:工控机(3)通过电气控制线路与光电式液位传感器A(2)、光电式液位传感器B(10)、光电式液位传感器C(14)、控制阀A(15)、控制阀B(17)、水泵(6)连接,工控机(3)负责采集传感器数据、对控制阀A(15)、控制阀B(17)、水泵(6)进行控制操作,无线手持控制器(4)有独立人机交互界面,可与工控机(3)进行无线通讯连接,实现对检查装置测试过程的实时监测与无线手持控制操作。
进一步地,基于所述发动机油道管路渗透检测装置,所述发动机油道管路渗透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45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