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循环的脱氮除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54938.6 | 申请日: | 2018-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36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龙;彭文峰;宋荣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金龙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方法 | ||
1.一种磷循环的脱氮除磷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所采用的系统由反应池(S0)、二沉池(S2)及连接管路组成;反应池(S0)从进水端至出水端依次为预缺氧区(PreA)、厌氧区(AP)、中沉区(S1)、回收区(S3)、好氧硝化区(ON)、反硝化区(ANP)、好氧脱碳区(OC)、出水区(CS);所述预缺氧区(PreA)、厌氧区(AP)、反硝化区(ANP)、回收区(S3)均设有搅拌器;所述中沉区(S1)底部设有中沉区泥斗(ND1),中沉区(S1)底部坡向中沉区泥斗(ND1),坡度在1%-3%;所述回收区(S3)底部设有回收区泥斗(ND2),回收区(S3)底部坡向回收区泥斗(ND2),坡度在1%-3%;所述好氧硝化区(ON)、好氧脱碳区(OC)均设有曝气;所述好氧硝化区(ON)和好氧脱碳区(OC)均投加悬浮载体;所述悬浮载体密度为0.90-0.98g/cm3,空隙率85%,填充率在30%-60%,比表面积≥300m2/m3;所述预缺氧区(PreA)和厌氧区(AP)通过预缺氧区厌氧区隔墙(G1)上设有的预缺氧区厌氧区孔洞(K1)相通;所述厌氧区(AP)和中沉区(S1)通过厌氧区中沉区隔墙(G2)上设有的厌氧区中沉区孔洞(K2)相通;所述中沉区(S1)和回收区(S3)通过中沉区回收区隔墙(G7)上设有的中沉区回收区孔洞(K7)相通;所述回收区(S3)和好氧硝化区(ON)通过回收区好氧硝化区隔墙(G3)上设有的回收区好氧硝化区孔洞(K3)相通;所述好氧硝化区(ON)和反硝化区(ANP)通过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隔墙(G4)上设有的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孔洞(K4)相通;所述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孔洞(K4)上设有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多孔板(W1);所述反硝化区(ANP)和好氧脱碳区(OC)通过反硝化区好氧脱碳区隔墙(G5)上设有的反硝化区好氧脱碳区孔洞(K5)相通;所述好氧脱碳区(OC)和出水区(CS)通过好氧脱碳区出水区隔墙(G6)上设有的好氧脱碳区出水区孔洞(K6)相通;所述好氧脱碳区出水区孔洞(K6)上设有好氧脱碳区出水区多孔板(W2);所述预缺氧区厌氧区孔洞(K1)的上沿在厌氧区(AP)水面以下0.5m-1.5m;所述厌氧区中沉区孔洞(K2)的中心距池底距离为厌氧区(AP)有效水深的50-60%;所述中沉区回收区孔洞(K7)的下沿距池底距离与厌氧区(AP)有效水深相同;所述回收区好氧硝化区孔洞(K3)的下沿距池底距离与回收区(S3)有效水深相同;所述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孔洞(K4)的上沿在反硝化区(ANP)水面以下0.5m-1.5m;所述反硝化区好氧脱碳区孔洞(K5)的上沿在反硝化区(ANP)水面以下0.5m-1.5m;所述好氧脱碳区出水区孔洞(K6)的上沿在反硝化区(ANP)水面以下0.5m-1.5m;所述连接管路包括主进水管(P1)、分支进水管(P2)、出水管(P3)、污泥超越管(P4)、污泥回流管(P5)、剩余污泥排放管(P6)、连接管(P7)、回收管(P8)、投药管(P9);所述主进水管(P1)与厌氧区(AP)前端底部相通;所述分支进水管(P2)一端与预缺氧区(PreA)前端中部相通,另一端与主进水管(P1)相通;所述污泥超越管(P4)一端与中沉区(S1)底部的中沉区泥斗(ND1)相通,另一端与反硝化区(ANP)的前端底部相通;所述污泥回流管(P5)一端与二沉池(S2)底部相通,另一端与预缺氧区(PreA)前端中部相通;所述剩余污泥排放管(P6)与二沉池(S2)底部相通;出水区(CS)与二沉池(S2)通过连接管(P7)相通;所述出水管(P3)与二沉池(S2)顶部相通;所述投药管(P9)与回收区(S3)前端顶部相通;所述回收管(P8)与回收区泥斗(ND2)相通;污泥超越管(P4)和污泥回流管(P5)分别设有污泥泵;
所述的方法为:进水依次通过反应池(S0)、二沉池(S2),实现污染物的去除,所述的方法具体包括:
进水一部分通过分支进水管(P2)进入预缺氧区(PreA),一部分通过主进水管(P1)直接进入厌氧区(AP);污泥回流管(P5)将回流污泥从二沉池(S2)回流入预缺氧区(PreA),并与分支进水管(P2)的进水在预缺氧区进水挡板(D1)前快速混合;预缺氧区(PreA)内的泥水混合物通过预缺氧区厌氧区孔洞(K1)进入厌氧区(AP);厌氧区(AP)内泥水混合物通过厌氧区中沉区孔洞(K2)进入中沉区(S1),经过沉淀后,实现泥水分离,上清液通过中沉区回收区孔洞(K7)跌水进入回收区 (S3),沉降的污泥进入中沉区泥斗(ND1)后通过污泥超越管(P4)直接进入反硝化区(ANP)前端底部;中沉区(S1)上清液经过中沉区回收区孔洞(K7)后跌入回收区 (S3),与投药管(P9)投加的药剂在回收区挡板(D3)前快速混合,经过回收区(S3)的混合搅拌沉淀后,经过回收区好氧硝化区孔洞(K3)进入好氧硝化区(ON);好氧硝化区(ON)内的水通过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孔洞(K4)上设有的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多孔板(W1)进入反硝化区(ANP)前端,并在反硝化区进水挡板(D2)前与通过污泥超越管(P4)超越的污泥混合;反硝化区(ANP)的泥水混合物通过反硝化区好氧脱碳区孔洞(K5)进入好氧脱碳区(OC);好氧脱碳区(OC)的泥水混合物通过好氧脱碳区出水区孔洞(K6)上设有的好氧脱碳区出水区多孔板(W2),进入出水区(CS),从出水区(CS)经连接管(P7)流入二沉池(S2),最后经处理的出水从二沉池(S2)的出水管(P3)排放;回收的磷通过回收管(P8)收集;
所述回收区(S3)投加有除磷剂,除磷剂有效药剂浓度按系统进水TP浓度的80-120%投加,回收区(S3)产生的沉淀物由回收区泥斗(ND2)经过回收管(P8)收集,实现磷的回收;
所述预缺氧区(PreA)停留时间为0.5-1.0h,所述厌氧区(AP)停留时间为1.5-2.5h,所述中沉区(S1)停留时间为1.5-3.0h,所述回收区(S3)停留时间为0.5-1.5h,所述好氧脱碳区(OC)停留时间0.5-2.0h,所述出水区(CS)停留时间≤0.5h;好氧硝化区(ON)停留时间根据好氧硝化区(ON)硝化面积负荷确定,好氧硝化区(ON)硝化面积负荷为0.0005-0.0015kgN/m2/d;好氧脱碳区(OC)停留时间根据好氧脱碳区(OC)有机面积负荷确定,好氧脱碳区(OC)有机面积负荷为0.004-0.012kgBOD/m2/d;反硝化区(ANP)停留时间根据反硝化区(ANP)反硝化污泥负荷确定,反硝化区(ANP)反硝化污泥负荷为0.03-0.06kgN/kgMLSS/d;
所述好氧硝化区(ON)污泥浓度0.5g/L,所述厌氧区(AP)、反硝化区(ANP)、好氧脱碳区(OC)、出水区(CS)的污泥浓度为3-8g/L;系统内悬浮污泥的污泥龄为4-12d;进水流量为Q,则主进水管(P1)流量为80%-90%Q,污泥回流管(P5)流量为30%-120%Q,污泥超越管(P4)流量为污泥回流管(P5)流量的85%-100%;所述好氧硝化区(ON)的DO为2.0-6.0mg/L,所述好氧脱碳区(OC)的DO为1.5-4.5mg/L,所述出水区(CS)的DO为1.0-3.0mg/L;当好氧硝化区(ON)出水端氨氮1.5mg/L时,降低DO,每次降低不超过15%,每次调整间隔至少4h;当好氧硝化区(ON)出水端氨氮3mg/L时,提高DO,每次提高不超过15%,每次调整间隔至少4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磷循环的脱氮除磷方法,其特征在于,系统TP去除率95%或出水TP0.3mg/L,系统TP回收率60%,ΔBOD/ΔTN4;系统内各区最大流量通量不超过2.2Q。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金龙,未经王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493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