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运用分形理论确定水驱剩余油分布及运移规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59939.X | 申请日: | 2018-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3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皮彦夫;刘丽;刘振宇;刘金鑫;戴志鹏;郭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G06T7/136;G06T7/194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李建华 |
地址: | 16331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用 理论 确定 剩余 分布 规律 方法 | ||
一种运用分形理论确定水驱剩余油分布及运移规律的方法。主要目的在于克服剩余油运移规律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缺点,本发明提出采用分形理论确定水驱剩余油动用规律的方法。具体解决方案为:制作微观物理模型,通过微观驱油装置进行基质‑高渗条带水驱驱油实验,收集渗流过程的连续图像,根据实际情况将驱替范围分区,通过图像处理,去除实际孔隙骨架,提取完整剩余油分布形态,按分区网格计算网格内剩余油计盒维数,总结相同网格及相邻网格计盒维数变化曲线,对比相邻网格计盒维数变化规律,确定水驱剩余油分布及运移规律。
技术领域
本发明隶属于油气田开发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分形理论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内大多数油田皆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针对二次采油未能采出的未波及区的剩余油和波及区的残余油,认识剩余油为油田二次采油及三次采油提供重要依据尤为重要。剩余油又分为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两大类。目前微观方面关于剩余油的研究更侧重微观驱替机理及剩余油分布形态。更多的是采用微观可视模型,虽然直观,但是驱替过程中多区域同时流动,运移规律显得抽象,缺少确定水驱剩余油分布及运移规律的方法。此外,剩余油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少用直观的规律曲线来分析剩余油分布及运移规律的方法。分形几何理论研究的是具有统计自相似性的对象,自诞生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有研究将分形理论用在孔隙结构、裂缝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描述,但关于剩余油方面目前只有计盒维数的计算公式,尚无具体运用分形理论研究剩余油分布及运移规律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运用分形理论确定基质-高渗条带水驱剩余油动用规律的方法,该种方法将分形理论运用到剩余油分布研究领域,采用分形计盒维数定量化确定水驱剩余油分布及运移规律,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种运用分形理论确定水驱剩余油分布及运移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发明步骤一:微观可视模型的制备
微观模型制备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曝光技术将设计好的储层孔隙结构转移到涂有感光胶的玻璃片上并显影,然后利用氢氟酸腐蚀将显影部分刻蚀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孔隙结构,而其他部分因分别被光刻胶和蜡保护而不被腐蚀,最后盖上盖玻片,这样便得到可视化驱替用的光刻玻璃岩心微观模型。
发明步骤二:将步骤一中获得的微观物理模型置入微观驱油装置中进行微观驱油实验,采集驱替全程图像.根据上述所制模型,实验步骤如下:
(1)用乙醇、石油醚、蒸馏水清洗光刻玻璃模型;
(2)将模型抽真空,饱和所模拟地层水;
(3)45℃条件下模型饱和油,并在此温度下静置24h;
(4)以0.01ml/min的驱替速度向模型中注入水直至含水率达到98%;
(5)采集驱替全程图像。实验装置如图1。
微量泵通过管线和注水活塞容器的下部阀门连接,活塞容器的上部阀门通过管线和光刻玻璃岩心模型入口的控制阀门连接,光刻玻璃岩心模型出口的控制阀门通过管线和量筒连接。所述微量泵给整个驱替装置提供动力。所述注水活塞容器为注入水的容器。所述光刻玻璃为与实际储层接近的模型。所述量筒承接采出液。所述六通提供多个通路开关控制。所述恒温箱使整个实验流程保持在地层温度下。
发明步骤三:将步骤二中采集到的驱替全程图像进行剩余油图像提取.
(1)将步骤二中采集到的驱替全程图像的RGB格式图像通过photoshop软件转化为灰度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的步骤包括进行亮度、对比度和锐化的处理以使得剩余油和孔隙能够得到清晰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99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