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传动轴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63615.3 | 申请日: | 2018-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955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礒野竜哉;川原田耕己;森纯;三日月敦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7/22 | 分类号: | B60K1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夏云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传动轴 | ||
1.一种车辆传动轴,其构造成将从驱动力源输出的旋转力传递至驱动轮,所述车辆传动轴的特征在于包括阶梯式管状构件,所述阶梯式管状构件包括相对于所述车辆传动轴的轴向压缩载荷的压缩载荷最弱部和相对于围绕所述车辆传动轴的轴线的扭转载荷的扭转载荷最弱部,所述压缩载荷最弱部和所述扭转载荷最弱部在所述阶梯式管状构件的径向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其中所述阶梯式管状构件还包括:
小直径管部,其具有预定的外径;
大直径管部,其具有超过所述小直径管部的所述外径的外径;以及
第一锥形管部,其将所述小直径管部和所述大直径管部彼此连接,所述压缩载荷最弱部位于所述第一锥形管部的大直径管部侧,并且所述扭转载荷最弱部位于所述第一锥形管部的小直径管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传动轴,其特征在于,布置在所述第一锥形管部的在所述大直径管部侧的外周表面中的沟槽状周向凹口构成所述压缩载荷最弱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传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式管状构件构造成在包括所述车辆传动轴的中心线的平面中满足下面的公式1和公式2,
01.95+0.0880×a+708×b-96.7×c+232×d-8.79×a×b+0.562×a×c+0.0150×a×d+188×b×c-560×b×d-11.0×c×d...1
0-627+7.63×a+3,420×b-18.6×c+8.84×d-44.5×a×b+5.11×a×c+9.25×a×d-402×b×c-2,100×b×d-728×c×d...2
其中,a表示作为所述车辆传动轴的所述中心线与所述第一锥形管部的直线部分的延长线之间的角度或所述中心线与所述第一锥形管部的弯曲部中的拐点的切线之间的角度的第一锥角,b表示被确定为1-(小直径管部外径/大直径管部外径)的管压缩率,c表示被确定为边界部半径/外接圆半径的管压缩部R比率,所述边界部半径是限定示出所述大直径管部的外周表面的直线和示出所述第一锥形管部的所述外周表面的曲线的边界部弧的曲率半径,所述外接圆半径是限定第一中点和第一接触点的弧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一中点在所述第一锥形管部的所述切线和示出所述小直径管部的外周表面的直线的延长线之间的交叉点是基点并且所述第一锥形管部的所述切线和示出所述大直径管部的所述外周表面的所述直线的延长线之间的交叉点是第一交叉点时是所述基点和所述第一交叉点之间的中点,所述第一接触点是从所述基点朝向所述小直径管部的所述外周表面以从所述基点到所述第一中点的长度相隔的点,并且d表示被确定为所述周向凹口的板厚/除了所述周向凹口的所述阶梯式管状构件的板厚的凹口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传动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阶梯式管状构件包括中等直径管部和第二锥形管部,所述中等直径管部具有超过所述小直径管部的所述外径且小于所述大直径管部的所述外径的外径,所述第二锥形管部在所述大直径管部侧将所述大直径管部和所述中等直径管部彼此连接;
所述阶梯式管状构件的第二锥角小于所述第一锥角;
所述第一锥角是所述车辆传动轴的所述中心线与所述第一锥形管部的直线部分的延长线之间的角度或所述中心线与所述第一锥形管部的弯曲部中的拐点的切线之间的角度;并且
所述第二锥角是所述车辆传动轴的所述中心线与所述第二锥形管部的直线部分的延长线之间的角度或所述中心线与所述第二锥形管部的弯曲部中的拐点的切线之间的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361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