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打孔膜生产方法及其成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64640.3 | 申请日: | 2018-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8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煌;肖德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延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9/02 | 分类号: | B29C69/02;B29C47/08;B29C51/10;B29C51/26;A61F13/511;A61F13/512;B29L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甘紫红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鼓 打孔膜 流延膜 成型装置 凹陷 开孔 成型区域 真空成型 生产 打孔 成型网 聚烯烃混合物 螺杆挤出机 表面形成 高压水针 内外压差 形状一致 漏斗形 真空泵 刺穿 熔融 水刺 能耗 挤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打孔膜生产方法及其成型装置,该生产方法为将聚烯烃混合物经过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形成流延膜;所述流延膜进入成型鼓的真空成型区域,在内外压差的作用下,表面形成多个凹陷,所述凹陷的形状与位于成型鼓外侧的成型网笼上的孔的形状一致;然后所述流延膜进入成型鼓的打孔成型区域,高压水针将所述流延膜的凹陷底部刺穿,形成所述具有漏斗形开孔的打孔膜,该成型装置包括成型鼓,水刺装置和成型网笼,所述成型鼓在轴向上分为真空成型区域和打孔成型区域。本发明所需真空泵的能耗较低,并且受开孔大小和生产速度的限制较小,可以生产出更小的开孔的打孔膜并且生产速度更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孔膜的生产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卫生用品面层的打孔膜生产方法及其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打孔膜是指具有开孔结构的塑料薄膜,多用于卫生巾和卫生护垫的面层,俗称干爽网面。打孔膜可以使体液快速通过打孔膜的开孔到达吸收芯层,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吸收后的体液在挤压的情况下重新返回面层表面,给人以干爽、舒适的感觉。如图1、图2所示,通常打孔膜1’的生产方法是将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和功能母粒共混后通过螺杆挤出机A1挤出形成流延膜1,然后在达到与真空泵相连接的成型鼓B1时,在真空吸口D1处,由于内外压差作用,使得流延膜1表面被空气击穿,形成与位于成型鼓B1外侧的网笼C1孔型相一致的开孔11,整体而言,该打孔膜1’为流延-打孔一次成型,成型工艺简单,形成的开孔11为漏斗形,有效提高了打孔膜立体厚度,不但利于体液从开孔处渗透到吸收芯层,而且也有效防止了体液重新返回打孔膜表面,从而提高了打孔膜的干爽性。该打孔膜生产方法是通过真空泵使成型鼓内形成真空负压环境,从而形成内外压差而实现的打孔,但是如果打孔膜的开孔越小或生产速度越快,所需要的内外压差越大,所需要的成型鼓内的真空度就越大,则所需能耗越大。因此该打孔膜的生产方法所需能耗较高,并且在生产速度和开孔大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耗较低,生产速度快的打孔膜生产方法及其成型装置,克服现有生产方法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打孔膜生产方法,生产步骤为:首先,将聚烯烃混合物经过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形成流延膜;接着,所述流延膜进入成型鼓的真空成型区域,在真空成型区域的真空吸口处,因内外压差的作用,于表面形成多个凹陷,所述凹陷的形状与位于成型鼓外侧的成型网笼上的孔的形状一致;然后,所述流延膜进入成型鼓的打孔成型区域,利用高压水针将所述流延膜的凹陷底部刺穿,形成具有漏斗形开孔的打孔膜。
所述真空成型区域的真空度为0.01MPa~0.1MPa。
所述成型网笼每平方厘米有20~1600个孔,单个孔的面积为0.03mm2~2.5mm2。
所述打孔膜形成后还进入成型鼓的真空干燥区域,将打孔膜孔内的水分吸出干燥。
一种打孔膜成型装置,包括成型鼓,水刺装置和成型网笼,所述成型鼓在轴向上分为真空成型区域和打孔成型区域,所述成型鼓的筒面一侧封闭,所述成型鼓的筒面另一侧的真空成型区域与真空泵相连接,所述成型鼓的筒面另一侧的打孔成型区域与集液槽和真空泵相连接,所述真空成型区域由成型鼓的筒面沿径向设有真空吸口,所述打孔成型区域由成型鼓的筒面沿径向设有吸水口;所述水刺装置具有高压水针,且位于打孔成型区域的吸水口正对面,所述成型网笼位于成型鼓的外侧。
所述成型鼓还分设有真空干燥区域,所述真空干燥区域由成型鼓的筒面沿径向设有真空吸湿口。
所述真空干燥区域位于成型鼓的轴向上且位于成型鼓筒面的另一侧,所述真空干燥区域与真空泵相连接。
所述真空成型区域的真空度为0.01MPa~0.1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延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延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46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