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作为疫苗的重组分枝杆菌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66188.4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4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C·德泽尔;S·H·E·考夫曼;S·班德曼;L·格罗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疫苗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9/04 | 分类号: | A61K39/04;A61P35/00;A61P31/06;A61P37/06;A61P31/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郑天松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组分枝杆菌 疫苗 细胞 | ||
本发明涉及用作疫苗的重组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细胞。
本申请是2011年12月21日提交的同名发明专利申请201180066430.8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组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细胞用作疫苗。
【背景技术】
每年,达2百万人死于结核(TB)(1)。针对TB唯一可利用的疫苗是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卡介苗(BCG),其在1921年首次用于人(2)。至今,已施用四十亿剂量的BCG,致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人疫苗(3)。但是,我们仍远未达到达到TB的根除。BCG疫苗接种在婴儿中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TB(4)。但是,针对其他形式的TB,尤其是青少年和成年中的肺部TB的保护是非结论性的,如由元分析强调,其揭示成年中0~80%的保护性功效(5)。因此,迫切地需要针对TB的新疫苗。目前,临床试验中针对TB的新疫苗接种策略包括重组BCG以取代规范BCG以及亚单位疫苗和基于非复制病毒载体的疫苗以追加BCG引发(6)(7)。
成为保护的基础的免疫学机理的鉴定可辅助用于TB防止的新疫苗接种策略的合理的设计。而且,此策略可揭示指示保护性免疫的生物标记,其可揭示临床TB疫苗功效试验中临床结果的标志物,由此减少它们的持续时间以及辅助在平行试验中测试更大量的疫苗候选体。聚焦于新感染的,TB患者的健康接触及聚焦于BCG-免疫接种的婴儿的观察研究已起始定议该生物标记(8)。尽管对于针对TB的免疫应答,保护性记忆的根本性的元件的进一步研究仍待阐明。在BCG疫苗接种之后,由于缺乏免疫显性抗原而抗原-特异性记忆CD4T细胞难以检测。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生物标记基于产生IFNγ的CD4T细胞的升高的频度。增加的证据拷问IFNγ作为TB中保护的关联的价值(9,10)。毋庸置疑地IFNγ在针对MTB的防御中起到关键的作用(11),但单独IFNγ的测定可不再被认为是保护性免疫的可靠的标志物。
表达吞噬溶酶体逃逸结构域的重组BCG株描述于WO99/101496,其内容通过引用在本文合并。吞噬溶酶体逃逸结构域致使所述株自感染的宿主细胞的吞噬体通过穿孔吞噬体的膜逃逸。为了提供对于最佳吞噬溶酶体逃逸活性的酸性吞噬体pH,开发了脲酶-缺陷型重组株。此株公开于WO2004/094469,其内容通过引用在本文合并。
在临床前模型中,相比亲本BCG(pBCG),表达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的膜-穿孔利斯特菌溶血素(Hly)和缺乏脲酶C的重组ΔureC Hly+rBCG(rBCG)株诱导抵御用MTB产气攻击的更优保护(12)。此疫苗构建体在I期临床试验中成功地证明了安全性和免疫原性(US 61/384,375),其内客通过引用在本文合并。
在本研究中,显示rBCG和pBCG诱导显著的Th1免疫应答,而更显示仅rBCG引发是深刻的Th17应答。也观察到在rBCG-免疫接种的小鼠的MTB感染后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向肺的更早募集。这些T细胞在再刺激之后产生丰富的Th1细胞因子。rBCG的更优保护性功效明显依赖于IL17。也在I期临床试验期间在健康自愿者中检测到在rBCG疫苗接种之后,但不是pBCG疫苗接种之后提升的IL17产生。我们的发现将通用的免疫学通路鉴定为用于针对TB和其他疾病的改善的疫苗接种策略的标志物。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主题是重组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细胞,其包含编码融合多肽的重组核酸分子,所述融合多肽包含:
(a)能引发免疫应答的结构域,以及
(b)吞噬溶酶体逃逸结构域
用作用于产生Th17免疫应答的疫苗。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是在有需求的受试者中产生Th17免疫应答的方法,包含给所述受试者施用编码融合多肽的重组核酸分子,所述融合多肽包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疫苗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未经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疫苗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61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