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柱粘钢-梁腋的RC框架节点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73260.6 | 申请日: | 2018-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71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宏;刘万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陆帅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框架柱 角钢 梁腋 节点核心区 框架节点 素混凝土 框架梁 梁端 钢筋混凝土框架 抗弯承载力 加固结构 抗剪 阳角 粘钢 粘贴 连接为一体 受弯承载力 装配式框架 耗能能力 抗震能力 约束作用 箍板 柱长 柱端 缀板 柱子 地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柱粘钢‑梁腋的RC框架节点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包括浇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素混凝土梁腋、角钢,浇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为框架柱与框架梁的交点,框架柱四个阳角处粘贴有角钢,相邻的角钢经缀板连接为一体,或相邻的角钢经箍板接为一体,素混凝土梁腋设置于框架柱与框架梁的连接处,框架柱配筋相对于框架梁少,柱端抗弯承载力与梁端抗弯承载力之比远远小于1.2,在框架柱四个阳角沿柱长粘贴角钢,加大柱子在地震中的受弯承载力,在梁端加素混凝土梁腋进行加固,增大震损框架节点的抗剪、耗能能力,加强了对节点核心区的约束作用,增大节点核心区抗剪截面,同时使梁端破坏截面远离节点核心区,提高震损装配式框架节点的抗震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柱粘钢-梁腋的RC框架节点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是自新中国成立近60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中最大破坏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共造成779万间房屋倒塌,2450万间房屋损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汶川地震灾区尤其是城镇区的一类重要房屋结构类型,在此次地震中遭受到普遍破坏,其受损面积约占受损建筑总面积的10%。
从现场结构震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此次地震中抗震性能表现良好,结构的主体结构震害一般较轻或者主体结构基本完好,主要破坏发生在围护结构和填充墙,尤其是圆形填充墙的破坏较重。在低烈度区,极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出现框架主体结构构件的破坏。但在高烈度的重灾区,特别是极震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严重破坏。除了个别因施工质量很差、结构布置过于复杂等原因导致结构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倒塌之外,由于现浇楼板对结构的贡献作用、填充墙使上部结构的刚度增大导致底部成相对薄弱层以及地震动特性对结构影响的复杂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结构“强梁弱柱”式破坏在地震重灾区非常普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较多的是在柱端出现塑性铰,而非工程设计中期望的梁端出现塑性铰。也就是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破坏大量呈现出来的是“强梁弱柱”式柱铰破坏机制而不是结构抗震设计预期达到的“强柱弱梁”式梁铰破坏机制。此种破坏现象非常的普遍,不得不引起大量设计者以及相关研究分析人员的特别注意。
地震中,梁柱节点破坏主要特征是节点上下两侧的框架柱端形成塑性铰破坏。除个别梁端损伤破坏比较严重外,与柱端相比,大多数节点左右两侧梁端破坏比较轻微,甚至大部分梁端未发现破坏迹象。也就是说,框架结构“强梁弱柱”式破坏模式非常明显,未达到结构抗震设计预期的“强柱弱梁”式破坏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柱粘钢-梁腋的RC框架节点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基于柱粘钢-梁腋的RC框架节点加固结构,包括浇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素混凝土梁腋、角钢,所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为框架柱与框架梁的交点,框架柱四个阳角处粘贴有角钢,相邻的角钢经缀板连接为一体,或相邻的角钢经箍板接为一体,素混凝土梁腋设置于框架柱与框架梁的连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为强梁弱柱型节点,所述强梁弱柱型节点是指框架柱配筋相对于框架梁少,柱端抗弯承载力与梁端抗弯承载力之比远远小于1.2。
进一步的,所述素混凝土梁腋为后浇等腰三角形素混凝土。
进一步的,所述素混凝土梁腋的后浇混凝土强度应比原框架柱框架梁的混凝土等级高一级,且不应低于C20。
进一步的,角钢的厚度不应小于5mm,角钢的边长不应小与75mm,沿框架柱轴线方向应间隔设置箍板或缀板与角钢焊接。
进一步的,框架柱的阳角处设置半径大于等于7mm的圆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732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梁柱加固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加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