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能效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77108.5 | 申请日: | 2018-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30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屈治国;余建航;张剑飞;陶文铨;齐国利;刘雪敏;管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覃婧婵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流湿式冷却塔 自然通风 能效评价 循环水泵 能效 运行参数 泵功 湿式冷却塔 测量自然 通风逆流 运行过程 测量 消耗 工作电流 工作电压 结构参数 高能效 配套 | ||
公开了一种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能效测量方法,方法包括:获取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的结构参数;测量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运行过程中的运行参数,测量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运行过程中的循环水泵运行参数,所述循环水泵运行参数包括循环水泵工作电压U及工作电流I,基于所述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配套循环水泵消耗泵功获得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配套循环水泵消耗泵功W泵功;计算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的能效评价指标η,当能效评价指标η<a时,确定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能效评价为低能效,当能效评价指标a≤η<b时,确定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能效评价为中能效,当能效评价指标η≥b,确定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能效评价为高能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冷却塔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能效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今人类所消费的能源中,煤炭等化石燃料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近些年来,能源危机不断加剧,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火电在我国发电量占比高达75.2%,因此,在当前节能降耗的大目标下,提高电厂发电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火力发电中,燃料在锅炉中燃烧放出热量,水在锅炉和过热器中定压吸热成为过热蒸汽,高温高压的蒸汽进入汽轮机内绝热膨胀做功,做功后的乏汽被排到凝汽器内等压冷凝,向循环冷却水放热,携带废热的冷却水再通过冷却塔将热量传给环境空气。由于电厂中凝汽器的低温状态是由循环冷却水系统来保证的,因此循环水的冷却在电力生产中至关重要。电厂多采用带冷却塔的循环供水系统。
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一般包括塔筒、收水器、配水系统、填料、雨区以及集水池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运行时,由凝汽器出来的循环水通过竖井进入配水系统。配水系统在平面上呈网状布置,分槽式配水、管式配水或槽管结合配水三种方式,然后通过喷溅设备,将水喷洒到填料上形成水膜,经填料后形成雨滴落入集水池,冷却后的水被水泵送入凝汽器重新使用。搭筒底部进风,用人字柱或交叉柱支承。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塔体,穿过填料下的雨区,和热水流动成相反方向流过填料,通过收水器回收空气中的水滴后,再从塔筒出口排出。
能效是能源利用效率的简称。能效评价(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简称EEE)是对耗能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或耗能设备在一定时间内的能源消耗等进行检测、计算,给出所处水平。能效评价的相关研究可归纳为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方法和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方法。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指标有(Tw1-Tw2)/(Tw1-Twb1)(Tw1为冷却水入口温度,Tw2为冷却水出口温度,Twb1为空气入口湿球温度);Q/Δp(Q为换热量,Δp为空气流动过程中的阻力)等。这些评价指标物理概念清晰,在冷却塔性能对比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有熵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等,反映了冷却塔工作过程的热力学完善程度。
以上提到的各类评价指标或者方法,仅用于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的性能对比,并且考虑种类单一,仅从能量角度对冷却塔性能进行评价,没有充分考虑冷却塔运行过程中的水、电损耗等因素,无法对冷却塔性能进行综合评判,并对其进行能效等级划分。
在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可能包含不构成在本国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能效测量方法,其综合考虑了冷却塔运行过程中的换热效率、耗电率及耗水率因素,并且可以利用权重因子,针对不同地区的对水、电资源的重视程度,对其影响因素实行动态调控,能够真实的反映冷却塔运行工况的能效水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未经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771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