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合成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77423.8 | 申请日: | 201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8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金春南;郑怡帆;周宗祥;唐伟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东大树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3/91 | 分类号: | C08G63/91;C08G63/5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周兵 |
地址: | 314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封端型 不饱和 聚酯树脂 及其 合成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合成工艺,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玻璃钢缠绕管道树脂的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合成工艺。本发明提供的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工艺,包括步骤:(1)将二元醇、饱和二元酸/酸酐A、不饱和二元酸/酸酐投入反应中,升温到160‑170℃时保温反应25‑35分钟,再升温到200‑210℃反应1小时,反应到体系酸值在55‑62KOH/g;(2)降温到165‑175℃,投入饱和一元酸/酸酐和饱和二元酸/酸酐B,升温到200‑210℃进行封端反应,反应至酸值降到54‑60KOH/g;(3)保持温度在200‑203℃,减压反应至酸值降到32‑36KOH/g;降温到150℃兑稀,反应至酸值在17‑24KOH/g,即可制得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即可制得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本发明提供的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耐热性、耐腐蚀性、刚性、硬度等综合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合成工艺,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玻璃钢缠绕管道树脂的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合成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成为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消费大国,其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不饱和聚酯树脂不仅在浇铸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玻璃钢增强塑料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随着近年来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多,玻璃钢管材等方面的需求也有较快速度的发展。
传统的玻璃钢缠绕管道树脂是用一步法生产的,其缺点是制品的硬度不高、耐水性一般及耐腐蚀性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树脂,具有各种优良的机械综合性能,用于玻璃钢缠绕管道树脂,具有高综合性能、高耐热性、耐腐蚀性、高强度的是近年来国内急需开发的
本发明提供的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二元醇、饱和二元酸/酸酐A、不饱和二元酸/酸酐投入反应中,升温到160-170℃时保温反应25-35分钟,再升温到200-210℃反应1小时,反应到体系酸值在55-62KOH/g;
(2)降温到165-175℃,投入饱和一元酸/酸酐和饱和二元酸/酸酐B,升温到200-210℃进行封端反应,反应至酸值降到54-60KOH/g;
(3)保持温度在200-203℃,减压反应至酸值降到32-36KOH/g;降温到150℃兑稀,反应至酸值在17-24KOH/g,即可制得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
其中,所述步骤(1)中饱和二元酸/酸酐A为邻苯二甲酸酐(苯酐)。
其中,所述步骤(1)中不饱和二元酸/酸酐为顺丁烯二酸酐(顺酐)。
其中,所述步骤(1)中二元醇为乙二醇。
其中,所述步骤(2)中饱和一元酸/酸酐为苯甲酸或/和甲基丙烯酸。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饱和一元酸/酸酐的苯甲酸和甲基丙烯酸的质量比为9-11:1。加入少量的甲基丙烯酸可以大大提高UPR树脂的耐腐蚀性能和强度,但是加入太多,由于酸性较高,却会降低其机械性能。
其中,所述步骤(2)中饱和二元酸/酸酐B为乙酸酐(醋酐)。
其中,所述饱和二元酸/酸酐A、不饱和二元酸/酸酐、饱和一元酸/酸酐、饱和二元酸/酸酐B和二元醇的重量比为1:0.8-0.9:0.1-0.15:0.05-0.1:1-1.1。
其中,所述步骤(3)中兑稀的方法为加入苯乙烯,温度为70-78℃,搅拌60-70分钟。
上述任何一种制备方法制备的封端型不饱和聚酯树,50℃以下,粘度在300-600mPa·s/25℃,胶凝时间在6-12min/2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创新点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东大树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东大树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774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