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压桶式基础自压式抗拔承载力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81002.2 | 申请日: | 201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24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龚济平;胡小波;王其标;王菁;黄周全;沈敏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27/2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刘常宝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压 桶式 抗拔 桶基 承载力检测 自压式 反力系统 极限状态 结构影响 正向气压 承载力 抽负压 构筑物 基准桩 检测 下沉 判定 承载 施加 监测 环保 恢复 制定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压桶式基础自压式抗拔承载力检测方法,其在负压桶式基础通过负压下沉到制定的深度后,向负压桶式基础内施加正向气压;同时监测负压桶式基础的位移,判定桶基抗拔承载力极限状态,以测得桶基的实际抗拔承载情况。本方案适用于使用负压桶式基础的构筑物,无需另外设立基准桩及反力系统,可实现精确检测,且检测以后可以重新抽负压使桶基恢复初始位置,对结构影响小,经济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具体涉及负压桶式基础抗拔承载力检测技术。
背景技术
“桶形基础”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外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国内桶形基础在近20年来渤海湾海洋石油工程中应用较多,它是一种上顶面封闭、下底面敞开的柱状结构,由锚筒、锚顶及锚顶立柱组成,锚筒上有个密闭顶舱,在空舱状态具有自浮能力。桶形基础主要依靠桶体自重和桶顶内外压差实现贯入,桶体首先在重力的作用下沉入海中,然后用真空泵通过抽气孔抽出桶内留存的空气使桶体不断下沉,当基础沉到海底后,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会沉入海底泥土中,形成初始入泥,此时继续用真空泵抽吸筒内海水和泥土,当桶体贯入到土层一定深度后,桶顶、桶壁和桶内海底土构成了一个密闭空间,桶中形成负压,桶内外的压力差克服桶体内外壁与海底土层的摩擦将圆桶压入海床泥土中,直至圆桶空腔被泥土填满,达到设计贯入深度为止。
中国的近海海域分布着大量的软粘土,这些土具有高含水量、低渗透性、高压缩性、强度低等特性且分布层很厚,若采用桩基础,需穿透软土层进入埋深较深的持力层、投资巨大、施工时间长,而桶形基础无需进入深厚持力层,施工时间段,特别适合浅海淤泥和淤泥质粘土地区。
常规桶基基础现场抗拔承载力检测模式为设立基准桩及反力桩锚系统,成本高昂。负压桶式基础在抗拔承载时,由于其桶内外侧抗拔承载力有差异不易计算,内隔板与土作用形式较难界定其抗拔承载难以确定,且土与桶顶之间的基质吸力也较难确定,导致负压桶式基础抗拔承载力计算上的不确定性,往往在设计施工时增加安全系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常规桶基基础现场抗拔承载力检测技术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桶基基础现场抗拔承载力检测方案。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负压桶式基础自压式抗拔承载力检测方法,以解决现有负压桶式基础抗拔承载力现场检测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负压桶式基础自压式抗拔承载力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负压桶式基础通过负压下沉到制定的深度后,向负压桶式基础内施加正向气压;
监测负压桶式基础的位移,判定桶基抗拔承载力极限状态,以测得桶基的实际抗拔承载情况。
进一步的,本方案中通过负压桶式基础通上负压管路系统,施加正向气压。
进一步的,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在桶基上部固定位置的磁滞伸缩式位移传感器精确测量桶基位移。
本发明所提供的负压桶式基础抗拔承载力检测方法,适用于使用负压桶式基础的构筑物,无需另外设立基准桩及反力系统,通过桶基自身的抗拔力提供反力,检测以后可以重新抽负压使桶基恢复初始位置,对结构影响小,经济环保。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负压桶式基础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水下基础形式,由于负压桶式基础的抗拔承载力是基础结构设计重要的一项指标。本实例利用负压桶式基础自身结构的特点,给出了一种能够快速且精确的对负压桶式基础抗拔承载力进行检测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10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