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蚀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82501.3 | 申请日: | 201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2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宋力;史豪;张叶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依科绿色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F11/10 | 分类号: | C23F11/10;C23C22/4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严晨;许亦琳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蚀剂组合物 电导率 缓蚀剂 制备 含氮杂环类化合物 电导率要求 冷却水系统 水处理药剂 氨基酸类 化学工程 缓蚀效果 铜缓蚀剂 密闭式 投加量 钨酸盐 有机膦 重量份 钼酸盐 | ||
本发明涉及化学工程水处理药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缓蚀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提供一种缓蚀剂组合物,所述缓蚀剂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钼酸盐或钨酸盐5‑30份;含氮杂环类化合物1‑20份;氨基酸类缓蚀剂1~10份;有机膦1‑15份;铜缓蚀剂1‑5份。本发明所提供的缓蚀剂组合物是一种缓蚀效果优良的缓蚀剂,电导率贡献低,500mg/L投加量时电导率贡献仅为约120uS/cm甚至更低,非常适用于对电导率要求较高的密闭式冷却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工程水处理药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缓蚀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腐蚀问题是循环水系统运行中所遇到的水质方面的三大问题之一(另2大问题包括结垢和微生物繁殖问题)。碳钢和铜分别是循环水系统管道和换热器最常用的材质之一,而这两种材质却特别易被腐蚀,并且如果对腐蚀不予有限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能造成管道或者设备穿孔,影响循环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严重的话影响正常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在循环水系统中投加一定浓度的缓蚀剂,抑制碳钢和铜材质的腐蚀,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对于一个密闭式循环水系统,需要较大量投加缓蚀剂,才能保证缓蚀效果。因此不论采用自来水、软化水还是纯水补水,在投加入缓蚀剂后,多少会增加了系统的电导率,药剂投加量越高,对系统的电导率贡献也越高。例如,市场上常用的以钼酸盐为主要有效成分的缓蚀剂投加量一般在1000~1500mg/L,其电导率贡献高达250uS/cm以上,且使用成本相当高;以亚硝酸钠为主要有效成份的缓蚀剂投加量一般在1500~2000mg/L,其电导率贡献高达800uS/cm以上。而有些密闭式循环水系统,特别是一些用于特殊生产工艺的冷却水,对电导率有着上限的要求。例如某些汽车制造厂的车身焊接工艺冷却水系统。
与常规闭式系统,比如空调冷冻水相比,车身焊接工艺冷却水存在如下特点:
1、系统材质多样,含有不锈钢、紫铜、黄铜、锌、铝、碳钢、橡胶等材质,尤其是铜材质特别多,易发生电偶腐蚀。故应尽可能降低电导率,以减弱电偶腐蚀中的腐蚀电流强度;
2、由于焊机电极夹具处通电产生高温,因此流经的冷却水需尽可能控制低电导率,从而避免击穿及减轻高温烧蚀的风险;
3、该类系统对腐蚀控制要求高,因为焊机部位狭小水流通道多,易被腐蚀产物沉积堵塞,导致热量不能及时被带走而引起“虚焊”甚至烧坏焊机;
可以说,车身焊接工艺冷却水对缓蚀剂的要求与常规密闭式循环水有所不同,既要求确保优良的缓蚀效果,电导率贡献又要尽量低,一般该密闭式循环系统电导率要求控制500uS/cm以下。为了能给缓蚀剂预留足够的电导率空间,该类系统往往设计采用反渗透水作为补水,这必然导致了系统补水成本较高。因此,开发一种低电导率贡献、缓蚀效果优良、药剂成本较低的闭式循环水缓蚀剂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同时正是由于其低电导率贡献,对补水电导率要求也就不那么高了,甚至可直接采用成本较低的自来水作为补水。该药剂既能满足日常汽车制造厂车身焊接循环水系统对缓蚀处理的需要,也能应用于其它行业对电导率有要求的密闭式循环水系统。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电导率有要求的密闭式循环水系统例如汽车制造厂车身焊接工艺冷却水系统提供一种缓蚀性能优良的低电导率贡献缓蚀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所述缓蚀剂组合物的投加量较少,电导率贡献低,成本较低,原料易得,便于生产和推广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缓蚀剂组合物,所述缓蚀剂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
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缓蚀剂组合物还包括适量的水。
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缓蚀剂组合物按重量份计,还包括29-91份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依科绿色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依科绿色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25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