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包覆的多孔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95190.4 | 申请日: | 201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3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张芳芳;赵亚;刘桐桐;杨冬生;翟博;刘俊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6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贾允;肖丁 |
地址: | 32101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包覆 复合材料 多孔硅 制备 多孔硅颗粒 粉末混合物 金属硅化合物 硅负极材料 充电过程 体积膨胀 烃类气体 硅颗粒 热分解 有效地 裂解 酸洗 破裂 缓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包覆的多孔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金属硅化合物热分解得到粉末混合物;S2.将所述粉末混合物进行酸洗后得到多孔硅颗粒;S3.采用烃类气体裂解对多孔硅颗粒进行碳包覆,制得碳包覆的多孔硅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的碳包覆的多孔硅复合材料,缓解了硅负极材料在充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现象,有效地防止硅颗粒结构破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包覆的多孔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高、容量大、自放电小、循环性好、使用寿命长、重量轻、体积小等突出优点而成为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理想电源。为了满足使用要求,高容量、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成为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由于正极材料的比容量相对较低,容量的提升空间不大,故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的研制工作主要集中在负极材料。现有商业上使用的负极材料为碳材料,其理论比容量仅有372mAh/g,因此寻找替代碳的高容量负极材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由于其理论比能量低(372mAh/g),而且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差,是锂离子电池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相比于传统石墨在嵌入锂之后形成LiC6插层化合物,硅作为负极材料,通常与锂合金化形成Li22Si5金属间化合物,其理论比容量高达3572mAh/g。但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也有缺点:
(1)硅材料容易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影响电循环性能:
硅是半导体材料,自身的电导率较低,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会使材料体积发生300%以上的膨胀与收缩,产生的机械作用力会使材料逐渐粉化,造成结构坍塌,最终导致电极活性物质与集流体脱离,丧失电接触,导致电池循环性能大大降低;
(2)使用过程中,硅材料易腐蚀,容量衰减:
由于硅材料的体积效应,在电解液中难以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伴随着电极结构的破坏,在暴露出的硅表面不断形成新的SEI膜,加剧了硅的腐蚀和容量衰减。
由于硅自身存在这种严重的体积效应,严重制约硅负极材料的产业化道路。为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容量、高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需要,需采用很多技术用来改善硅负极材料的上述缺陷。比较典型的技术有:将纳米Si与石墨类进行机械复合;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在硅颗粒上涂覆碳层;通过含硅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合成含硅材料。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制备的含硅材料,因内部结构比较均匀,材料表现出了相对优异的电循环性能。
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法仍旧不能满足市场对该类材料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碳包覆的多孔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碳包覆的多孔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碳包覆的多孔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金属硅化合物热分解得到粉末混合物;
S2.将所述粉末混合物进行酸洗后得到多孔硅颗粒;
S3.采用烃类气体裂解对多孔硅颗粒进行碳包覆,制得碳包覆的多孔硅复合材料。
优选地,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
S101.取适量的金属硅化合物均匀平铺在陶瓷舟内,并置于开放的管式炉内部;
S102.将管式炉升温至300-100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5-20h,进行热分解;
S103.待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得到粉末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951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